包含交通肇事逃逸自首怎么解决的词条
驾车逃逸后自首怎么处理?
驾车逃逸后自首,交通肇事逃逸后又自首,其大致面临三种处罚:祥闷
1、第一种,交通肇事却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害,逃逸的驾驶人事后向有关部门投案自首,因为其行为并没有达到刑事犯罪的标准,所以一般处以三到七年的拘役,但是可以不吊销驾驶执照,也算是对敏宴州主动自首的一种宽厚处理;
2、交通肇事导致有人受伤,但是情节比较轻,逃逸的驾驶人在主动自首后,一般会处以三到七年的刑事拘留,因为造成了人员受伤,还逃逸,其驾驶执照也会被吊销。另外,因为商业保险的一些规定,这种肇事逃逸,其申请的索赔,保险公司是不会受理的;
3、交通肇事情节极其严重,还逃逸的驾驶人,就算他最后自首了,也不会受到一点宽厚的待遇,对其的刑罚,只会向重量刑上面靠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中的规定,因为交通肇事者桥蔽的逃逸,而导致受害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伤势加重而死亡的,逃逸者就算是事后自首,也依然以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进行量刑,那么逃逸者将至少面临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的刑罚。
肇事逃逸后自首如何处罚? 肇事司机逃逸后自首怎么处理
一、肇事逃逸后自首如何处罚
肇事逃逸后自首的处罚:
1、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交通肇事罪且存在逃逸的恶劣情节,应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其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肇事逃逸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比照上述量刑标准从轻或减轻处罚。
《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棚祥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链桥搏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一)、犯罪主体方面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其中,本罪的主体可分为两大类:
1、交通运输人员:交通运输人员不仅仅包括在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交通工具上的驾驶人员,而且还应当包括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
2、非交通运输人员,如非司机违章开车在交通运输中发消悔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也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此外,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上述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二)、犯罪客体方面
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交通运输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连,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会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其本质上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三)、犯罪主观方面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而言。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有可能是明知的,如酒后开车、 超载、 超速等,但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遇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
(四)、犯罪的客观方面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交通事故发生之后而本人选择逃逸的,那么这种行为是违反了我国的《交通管理法》,只要造成严重的后果就可以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一般在处罚时就会按犯罪结果来进行判决,轻者处三年有期徒刑,重者是会高达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并承担受害方所有的赔偿。
酒驾逃逸后第二天自首怎么处理?
一、酒驾逃逸后第二天 自首 怎么处理? 将 交通肇事逃逸 后自动投案的情形认定为自首,会不并滚激会在客观上鼓励肇事人逃逸?特别是 酒后驾车 肇事的,肇事后对其最有利的选择是什么? 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 法规 ,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 或者 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不难看出,刑法规定的精神并非鼓励肇事人逃逸,而是鼓励逃逸者积极投案。确切地说就是,在 交通肇事 后,首先鼓励肇事人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从而获得认定为自首并在较大程度上从宽处罚的“宽大处理”,这是法律给肇事人提供的第一次“机会”。 如果肇事人逃逸,浪费了这次“机会”,法律就鼓励逃逸的肇事人自备毁首,虽然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进行处罚,但仍可通过自首获得一定程度的“宽大处理”,这是法律提供的第二次“机会”。如果肇事人再次错失良机,仍没有自动投案,那么,在被查获归案后就没有“自首”这一法定从宽处罚情节;如果案件存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那等待肇事人的将是更严厉的惩罚。 所以即便肇事人系酒后驾车,在肇事后最有利的选择仍是及时自首,而并非先逃逸、待酒精浓度下降到无法测出之后再自首,因为酒后驾车是酌定从重处罚情节,逃逸是法定加重处罚情节,酌定情节对量刑的影响一般小于法定情节,肇事人为了逃避“酒后驾车”的酌定从重情节而造成“逃逸”的法定加重情节,可谓“得不偿失”。况且,即便肇事人逃逸,仍可根据其他 证据 认定其为酒后驾车,这样一来,量刑时既要考虑逃逸情节,又要考虑酒后驾车情节,对肇事人自然会判处更重的 刑罚 。 二、酒驾 肇事逃逸后自首 从宽幅度会从严掌握 根据刑法规定, 交通肇事罪 的法定刑是三年绝袜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肇事后逃逸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两者的刑罚幅度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进一步规范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的从宽处罚幅度,《意见》规定,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对其是否从宽处罚以及从宽处罚的幅度。 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的,由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向公安机关报告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肇事人的法定义务,而肇事人没有履行义务,因此虽然可以认定为自首,但在决定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时要适当从严掌握,对于肇事人同时具有酒后驾车、无证驾车等从重情节的,在决定是否从宽处罚时更要从严掌握。 所以在此提醒广大驾驶员群众在驾驶车辆之前或者过程中,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严禁进行饮酒驾驶车辆,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希望驾驶员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同时对于已经饮酒驾驶的人员来说,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是不变的,应担主动积极配合执法人员的工作。
交通肇事逃逸自首如何处理的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交通 肇事逃逸后自首 的,人民法院考虑到 自首 情节,对其减轻处罚:根据 刑法 第67条第1款的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具体确定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应当根据犯罪轻重,并考虑自首的具体情节。 按照我国《刑世启法》的规定: 交通肇事 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皮返年以下 有期徒搜握如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如何处罚
犯罪以后自动投陆轿稿案,如实供帆仔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早孝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交通肇事者逃逸后自首如何处罚?
在发生 交通事故 之后,一禅森般肇事者都会很害怕,有的人选择了承担责任,但是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逸现场,可能事后经不住道德的谴责而去 自首 ,那一般主动自首的公安机关会根据整个案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定夺,如果情节不太严重的话,那么是可以从轻处罚的。 关于处理自首和 立功 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规定,“ 交通肇事逃逸 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视情决定对其是否从宽处罚以及从宽处罚的幅度”。 交通 肇事逃逸后自首 的,由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向公安机关报告是道路交通安全 法规 定的肇事人的法定义务,而肇事人没有履行义务,因此虽然可以认定为自首,但在决定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时要适当从严掌握。 按照我国《 刑法 》的规定怎么对交通肇事逃逸进行处罚 交通肇事 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有期徒刑 ;另外,保险公司一般会将交通肇事逃逸作为商业险免赔的事由。所以交通肇事逃逸不仅要加重 刑罚 ,还将导致商业险难以索赔,甚至无法得到赔偿,因此,交通肇事后切忌逃逸。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 故意杀人罪 或者 故意伤害罪 定罪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根据其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和具体情节进行处理。对于交通肇事逃逸后又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违法行为的,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可以免予吊销驾驶证的处罚,但其处罚仍应按照《道路 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执行。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由交通事故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决定量刑,自首可从轻减轻,通常争取 缓刑 。 交通事故逃逸 如何认定? 1、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构成 交通肇事罪 为前提条件。 《解释》中“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指的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条件。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情节轻微,或负次要责任、同等责任、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等,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若主观上认为后果严重,自己已构成犯罪,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为刑法仅处罚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对于客观上未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或威胁的行为,不宜以刑法的方法定罪处罚。 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为主观目的条件。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 证据 ,使 交通事故责任 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这贺型亩说明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即交通肇事行为产生以下五方面的行政义务:一停车义务;二保护现场;三抢救伤者和财产;四报警;五听候处理。这五种义务属于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义务。其中抢救伤者和财产亦是刑事义务。 《解释》中“为逃避法律追究”是行为人逃逸行为的主观目的,法律追究不仅包括刑事法律追究,也应包括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即包括:⑴民事人身、 财产损害赔偿 义务;⑵五项行政义务;⑶抢救伤者和财产的刑事义务。所以租樱交通运输肇事后,行为人负有上述三类义务,为逃避任何一类义务,在主观上都具备了应受刑法加重追究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都是逃避法律追究。 3、 行为人有逃跑行为。 什么是逃跑,词义是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②。在这里认为应界定为,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在人身未受到控制时,为逃避承担 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使自己的人身不受被害人及其亲属、群众、事故处理人员控制而离开的行为。 要与脱逃区别开来。脱逃词义是脱身逃走③。在刑法意义上,构成 脱逃罪 的脱逃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 犯罪嫌疑人 从看守所、监狱、劳动改造管教队、少年犯管教所、 拘役 所逃跑的或在押解途中逃跑④。所以脱逃首先要有人身受到有效控制后而脱离。逃跑是人身尚未受到有效控制而逃跑。如果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已被事故处理机关采取关押或押解途中而脱逃,对行为人的脱逃行为,应认定为脱逃罪,另行定罪处罚,而不是以交通运输肇事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加重处罚。 4、“逃跑”的时间、地点条件。 依据《解释》规定逃跑的时间是在发生交通肇事后。那么如何理解“在发生交通肇事后”。这个时间段应界定为在事故发生后的当时至行为人被事故处理机关关押或押解途中前的这段时间。行为人在这个时间段逃跑的,属于《解释》规定的“逃跑”行为,在被关押或押解途中脱逃的,属脱逃罪,而非定本罪。逃跑的地点,并不限于当场。行为人在被事故处理机关带去谈话尚未采取关押措施时,趁人不背离开的,仍应认定为《解释》中的逃跑。 综合上面所说的,如果交通肇事者逃逸只要是能够主动投案的,那么执法人员就会根据案件的本身来进行从轻处罚,能够主动投案就说明当事人有承担责任的想法,这样法律是可以原谅的,所以,在发生事故之后,一定要保护好现场等待交警部门来看现场,做错了事,要承担起一切的后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