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定罪(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算什么罪)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定罪 量刑标准是什么
1.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如何定罪?
从司法实践来看,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情况非常复杂。如果此类案件单纯以交通肇事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不够准确。因此,认定交通肇事后逃 逸致 人死亡案件的性质,应当根据行为人逃逸时的主观罪过形式和逃逸过程中的客观行为正确分析认定。
(1)行为人撞人后逃逸,造成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应当根据行为人不同的罪过形式定罪处罚。
1.对于交通事故后行为人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案件。只要有证据充分证明行为人不知道逃 逸行 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或者没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的发生,即不具备间接故意杀人的主客观条件的,应当按照交通肇宴顷事罪定罪处罚。
2.车祸后,受害者的伤势极其严重,以至于生命垂危。即使肇事者及时施救,他的生命也无法挽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为了逃避罪责而驾车逃逸,而受害人最终确实已经死亡,笔者认为这种行为只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不能依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三款处罚,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晌搜陆刑”。但是应当依照第二款定罪量刑,即“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肇事者在一起交通事故后逃逸。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明知被害人受重伤,逃逸后可能死亡,却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被害人进行抢救,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采取放任态度,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杀人罪与交通肇事罪,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罚。
4.如果行为人故意将被害人移动到不易被发现的地方,造成被害人死亡,以达到致人重伤后逃避罪责的目的,这种行为应当以直接故意杀人罪定罪。
(2)在处理二次事故案件时,由于行为人对二次事故的故意和过失结果的心理不同,应分别考虑。
1.“因逃逸致人死亡”在司法实践中可能表现为同一种数罪。比如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害怕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害怕巨额赔偿费用,以至于匆忙逃跑。至此,行为人已经犯下了完整的交通肇事罪。此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再次违反交通法规,造成他人死亡,再次构成完全的交通肇事罪。因为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是过失犯罪,在客观方面是事故,所以两种事故的客体是相同的。理论上,这种情况在刑法上称为同种数罪。根据数罪理论和司法实践,同种数罪不应同时处罚,应当在本罪法定刑的幅度内从重处罚。
2.肇事者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不顾他人安危,撞死他人。如果行为人此前的肇事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应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之前的漏兆事故只是一般的交通事故,行为人只会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2.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19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处罚
解答在发生交通段厅事故之后,肇事者由于害怕被追究刑事责任而逃逸的,影响恶劣会被判刑。因为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敬余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法律依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握稿隐期徒刑。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定罪?
法律分析:辩大肇事逃逸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谈友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携侍竖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如何认定
解答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其判断要点在于被告人的逃逸行为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即逃逸行为与死亡雹辩结果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种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因被告人的逃逸行为致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发生死亡结果,两者须放到刑法的语境中去理解。法律依据《源物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蚂余,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