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扇面(一张图说民法典)
我摩托车放外面别人碰倒砸到了我有责任吗?
有责任。当发生交通事故后,报交警处理,先由交警部门出具责任认定书分清责任。
法律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交警部门一般是在进行现场调查的十日内作出事故认定,但是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则是在检验或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的五日内制作事故认定。如果交通肇事逃逸的,则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关于赔偿的问题,可以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了的话,可以直接起诉。责任由交警部门根据双方的过错情况进行划分,交警部门的责任划分影响双方损失的赔偿比例,而损失既有物质损失也有人员伤亡损失。根据交警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以及具体伤情,可能赔偿以下十六个法定赔偿项目: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康复费、整容费、后续治疗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住宿费、交通费、被抚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失费、营养费、其他财产损失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应当先由保险公司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付,交强险的最高赔付金额是十二点二万,但不同伤残情况下赔付的最高额不一样。保险公司应当在限额内先承担责任,之后不够的才由双方当事人根据事故责任认定书来承担责任。责任由交警来进行划分。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六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三)各方均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被狗咬伤怎么赔偿?
对于被狗咬的情形,狗主人存在过错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狗主人在过错范围内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七十八条 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
第七十九条 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八十条 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八十一条 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第八十二条 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原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第八十三条 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抛砖引玉的故事
抛砖引玉的故事
抛砖引玉的故事1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高僧名叫从稔禅师,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须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能理会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一天,众僧晚参,从稔禅师故意说:
“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众徒个个盘腿正坐,闭目敛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悟者自居,走出礼拜。从稔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还不如砖的土坯!”
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暇的诗才。他听说赵暇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寺,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暇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暇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句。常建的诗没有赵暇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暇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暇并非同一朝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抛砖引玉”因此而由来。
释义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
抛砖引玉的故事2
成语
pāo zhuān yǐn yù
抛砖引玉
解释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近义词
举一反三、一得之见、引玉之砖、千虑一得
反义词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毛遂自荐
造句
以小致大,谓之抛砖引玉;不知所贵,谓之买椟还珠。
成语典故
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gǔ)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后来赵嘏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抛砖引玉的故事3
【注音】pāo zhuān yǐn yù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位诗人叫常建,还有一位诗人叫赵嘏。常建对赵嘏的才华非常佩服,他总想得到赵嘏的诗作,只是没有办法。后来,他还真想出一个索诗的法子。常建打听到赵嘏要到灵岩寺去游玩,他便先赶到寺庙,并在墙上题了两句话,然后躲到一边去了。这天,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拜佛游玩。当他转到一座墙壁时,发现上面题着两句诗。他端祥片刻,心想,诗写的不错,为什么只写了两句呢?于是,他提起笔来,在常建的诗后又补上了两句,成为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赵嘏走后,常建赶过来观看,一字字的琢磨,认为补写的这两句确实比自己高明,便抄写了下来。别人看过之后,都说常建为了得到赵嘏的诗,用了"抛砖引玉"之法。成语"抛砖引玉"就是由此而来,比喻以较差些的作品或是较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的佳作或高见。后来人们多用于自谦之词。
【出处】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
【解释】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谦词
【相近词】引玉之砖、一得之见
【押韵词】真凭实据、凿凿有据、物以类聚、溘然而去、麾之即去、进退失踞、来者不拒、创深痛巨、深识远虑、绝裙而去、......
【示例】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其它使用】
◎ 我们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发现可称之为"串换式"或"对调式"的移民思路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特在此加以介绍、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造句
1、要不是你适时发言,产生抛砖引玉的效果,我看今天的讨论会可能十分冷场。
2、因此本文希望能够在这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安德森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引介进中文学界,提供左翼研究另一种视野。
3、人地希望抛砖引玉,你就对人不对事。
4、也许我将抛砖引玉,以这份名单来鼓舞其他小学教育工作者创建他们自己的`名单并在他们各自的博客上公布。
5、这个排名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并非终结定论。
6、本文从电子代理人的涵义入手,运用民商法原理对其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探讨,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7、我这篇文章果然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各界对这问题热烈的讨论。
8、如果你难以想像出创业管理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那么就让我来抛砖引玉,说说自己一路走来所学的一些课程吧。
9、当然,这些建议仅仅是抛砖引玉,若要契合贵公司的目标,肯定还要进行调整和改变。
10、本文针对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提出一些观点,旨在抛砖引玉。
11、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12、本文仅就这问题谈些浅显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各界专家。
13、抛砖引玉——一个十分诱人的价值主张,用户非常愿意为此掏腰包来换取更加翔实的数据信息汇总。
14、主席谦虚地说:“这个问题我不太懂,只谈点个人粗浅的想法,以便抛砖引玉。”
15、他的一番话原盼抛砖引玉,结果却造成大家各说各话,徒增纷扰。
16、希望抛砖引玉,以期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这项以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17、本文就民事公益诉讼作了初步探讨,望起抛砖引玉之效果。
18、座谈会引言人抛砖引玉的说辞很巧妙,使得在座各位纷纷发表高见。
19、本文目的在于对司法实践和正在进行的新破产法立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我的提议只是抛砖引玉,更周详的办法还请大家一起来深入讨论。
21、如此抛砖引玉,能激发与鼓励更多人加入写作队伍。
22、我藉著这段话抛砖引玉,希望各位能有许多精彩的论见。
23、我先说几句,算是抛砖引玉吧。
24、因此,笔者想就此问题从三个方面做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25、下面先把一些经典的回答写在这里,算是抛砖引玉吧。
26、本文介绍笔者在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意在推出初中教师职务培训的初步模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7、有些东西只是个人的主观认为,不一定准确,算作抛砖引玉吧,欢迎大家指正!
抛砖引玉的故事4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的朝代,诗作多若璨星,诗人层出不穷。
晚唐诗人赵嘏颇为有名,曾经在一道题为《长空秋望》的诗作中写下了两句佳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这两句将京城长安初秋的景致描写得淋漓尽致,历历在目,因而颇受著名诗人杜牧的赞赏。赵嘏也是因此被人们雅称为“赵依楼”。
赵嘏对诗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从不轻易动笔,因此有些人求他写诗常常不能如愿。
当时,另有一位诗人叫常建,对赵嘏的诗才十分钦佩,渴望能多得一些赵嘏的诗作。
有一次,常建在苏州得知赵嘏也要来姑苏游玩,非常高兴,心想,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灵岩寺是苏州有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常建根据赵嘏的性格推断,他必定会到灵岩山去观赏前人的墨迹。
为了引发赵嘏的诗兴,常建就先在灵岩寺的白墙上题写了两句诗。
这天,赵嘏果然来灵岩寺观光,看见白墙上的两句诗写得还不错,只觉得意犹未尽,便欣然命笔,在后边续了两句,完成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他读了几遍,就离开了。常建回来看了这首诗以后,感慨很多,觉得赵嘏续的两句诗的确比自己前两句诗要高明许多,值得好好学习。
常建用自己的两句诗,换来了更精彩的两句诗,成了完整的一首诗,后人便把它概括成了“抛砖引玉”的成语,常用来比喻以粗浅的意见引出高明的见解。
抛砖引玉的故事5
【 抛砖引玉的故事 】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须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
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此时众徒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关于这个故事,宋人释道原在《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谂禅师》记载: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谂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没有烧的砖坯)。’
另外,还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故事。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赵嘏,诗虽然写得很好,但从不轻易动笔,所以使得那些喜欢他诗作的人常常感到非常惋惜。
有一次,喜欢赵嘏诗作的人恰巧聚在一起饮酒谈诗,大家饮美酒,欣赏名诗,不知不觉中,就将话题集中到怎样才能让赵嘏自愿多写出一些好诗来。
其中有一个人提议说:不如我们每个人都找他题个扇面,这样一人一幅就能使他写出许多好诗来。又有人说:我们还可以每人画一幅山水或人物画,故意找上门请他题咏,碍于面子,他一定不会拒绝,这样不也就有许多好诗出来了吗?但马上有人反对说:诸位,你们说这些是完全不了解赵嘏的性格,他向来不给人题扇面,也不会题什么画。这个主意就不要再打了吧!
这时,有个人大声地说:那我们就请他喝酒赏花,然后按规矩分韵作诗,谁如果不想作诗就罚酒,就像晋朝的名士那样,在金谷园饮酒赋诗,既风雅,又有趣。我想,这样的活动一定能引起赵嘏写诗的雅兴。接着又有人反驳说:这办法倒是不坏,既有趣又风雅,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在座的各位谁跟赵嘏有这样深的交情,能够去请他来这里陪我们喝酒?
不久,这些人打听到赵嘏要到浙江余杭去游玩,于是他们依赵嘏的性格推断,他一定会到灵岩寺观赏前人的遗墨。很快,他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们花重金请了一个诗才不错的人,此人名叫常建。他先赶到灵岩寺去,到那里找了个风景别致的地方提前留下两句诗。
这天,赵嘏果然如众人所料来到灵岩寺游玩。他边欣赏附近的美丽风光,边细品山崖、僧堂壁上的那些诗。当他碰巧看到常建留下的两句诗时,觉得诗写得还不错,但语意未尽。于是他一时兴起,动手将那首诗续完。续完之后,他兴致昂然地吟诵了两遍,继续游玩去了。
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谂禅师》
【 抛砖引玉的意思 】抛出砖头,引来白玉。比喻用自己粗浅的东西(多指意见、文章等)引出好的、珍贵的东西。
【活学活用】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妙语点拨】所谓抛砖引玉,指的是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对方,使其懵懂上当,中己圈套,进而达到目的的一种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众所周知,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这里的砖是诱饵;玉是行为目的,即对方依照自己的意愿说话办事的结果。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实际生活中,我们要避免中了他人抛砖引玉的计,贪图一点小便宜,以致误入圈套,吃大亏。
【近义】引玉之砖
抛砖引玉的故事6
出处:
《历代诗话》
意思: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自谦的说法。抛:扔、投。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ú)。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
还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他的诗也很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是非常佩服。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常建那时在苏州,事先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办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题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因此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见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上两句,大学生励志,成了完整的一首。常建安排的计策,竟获得成功: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换来赵嘏续成的精采一首。
抛砖引玉的故事7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u),诗才很高,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当时还有一位诗人,名叫常建,他的诗写得也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非常佩服。
有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常建正好在苏州,他高兴地说:“这是个好机会,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方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写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诗。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到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了两句,成了完整的一首。常建的计策成功了,他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诗,换来了赵嘏续成的精彩的整首诗!
有人说,常建的这个方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抛砖引玉”这个成语,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见解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种表示自谦的说法。
抛砖引玉的故事8
【抛砖引玉的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稔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
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抛砖引玉的典故】
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gǔ)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后来赵嘏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抛砖引玉的故事9
出处: 《历代诗话》。
意思: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自谦的说法。抛:扔、投。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ú)。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
还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他的诗也很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是非常佩服。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常建那时在苏州,事先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办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题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因此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见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上两句,成了完整的一首。常建安排的计策,竟获得成功: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换来赵嘏续成的精采一首。
有人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抛砖引玉的故事10
唐朝有个叫赵嘏的人,写得一手好诗,就连著名诗人杜牧也十分赞赏。当时有个叫常建的诗人,也很欣赏赵嘏的才能。一天,常建听说赵嘏要到灵岩寺去游览,便先到了寺里,在墙上写了两句诗,希望能引出赵嘏的诗来。果然,赵嘏看到墙上的诗句后,觉得很好,便顺手续了两句,使它成为一首完整的诗。人们称常建这种办法为抛砖引玉。这个成语比喻先发表粗浅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高见。
画家有性高的吗?我有一副深山流水图!落款名字性高后面看不太清楚请大家帮忙!
近代水墨画家有高剑父,高奇峰。
古代的太多了,萧山南阳高太祺整理了一些,高太祺自己也是画家。
高太祺1956年~~ 浙江杭州人、著名山水画家、早年师从隐逸画家沈石桥,又幸受朱复戡、沙孟海、余任天、蔡阆青等前辈指导,作品略传载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印款辞典》、《二十世纪知名书画艺术收藏大典》、《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当代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润格博览》、《二千年中国艺术家长卷》、《书画名家精典》等20余部典籍及数十种海内外报刊杂志,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书画大赛中获得大奖。
高 ● 遵 【北朝 ● 魏】 渤海蓚人,字世礼。善画。尝绘太和、安昌、二殿图。(北史高允 传)
高 ● 孝珩【北朝 ● 齐】 广宁王● 渤海、蓚人。授开封县侯。爱赏人物、及鹰。尝於厅事 壁。自绘一苍鹰。见者以为真。又作朝士图。亦妙绝一时。(北齐文襄诸子传、历代名画记、图绘宝鉴、)
高 ● 尚士【北朝 ● 齐】 善画。为当时名手。(续画品录、历代名画记、图绘宝鉴、)
高 ● 江 【唐】开元时人。善写貌。(历代名画记、图绘宝鉴、)
高 ● 云 【唐】善人物。师周昉。所作尽造其妙。为当时之冠。(唐朝名画录)
高 ● 太冲【五代● 南唐】江南人。案江南人物志。名作冲古。事李中主、为翰林待诏。 传写得其神思。(江南人物志、图绘宝鉴、)
高 ● 道兴【五代● 前蜀】成都人。案图绘宝鉴。列入唐末。谓光化中、与赵德齐同画西平 王仪仗。授翰林待诏。又云为内图画库使。工杂画。尤善道释人物。大慈寺、两廊。画有高僧六十馀躯。及华严阁、丈六天花瑞 象。说者谓、道与用笔神速。触类生情。谚曰、高君坠笔。亦成画云。(益州名画录、图绘宝鉴图画见闻志、)
高 ● 从遇【五代● 后蜀】道与子。事孟知祥、为翰林待诏。善画佛象。蜀宫大安楼下。所 绘天子队仗。甚奇。(图绘宝鉴、图画见闻志、)
高 ● 文进 【宋】从遇子。太宗时、翰林待诏。工画道释。师曹吴。笔力快健。施 色鲜润。其寺塔画壁。尤以相国寺、大殿後。擎塔天王象。如出墙壁。为世所服。画学者咸宗之。与高益、有大高小高之名。(宋 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图绘宝鉴、山谷集、)
高 ● 怀节 【宋】文进长子。工道释。颇有父风。太宗朝、入画院。为翰林待诏。 与父同画相国寺壁。兼长屋木。(图画见闻志、图绘宝鉴、)
高 ● 怀宝 【宋】文进次子。工画花竹、翎毛。蔬果、草虫、颇臻精妙。与其兄怀 节、同时入仕。为图画院祇候。说者谓、高氏自道与至二子。凡四世皆以画进。虽曰、艺成。然而不坠家声。赏延於世。可佳矣。 (图画见闻志、图绘宝鉴、)
高 ● 元亨 【宋】宋朝名画评。谓一名怀宝。历代画史汇传。疑即高文进次子高怀 宝。元亨、即其字也。非是。案图绘宝鉴。作赵元亨。一名怀宝。字彦德。开封人。当是另一人。赵误作高。附识备考。见後 赵元亨传。
高 ● 益 【宋】契丹人。迁涿郡。案图绘宝鉴。作涿郡人。非是太宗时、来中国。 初於都市货药以自给。每售药时。画鬼神犬马於纸上。藉药与之。得者惊异。由是稍稍知名。有孙四皓者。喜画。延艺术之士。益 往客之。为礼甚厚画。鬼神蒐山图一本。本以酬其意。又写钟馗象。及击厉鬼图。张於宾馆。观者惊其劲健。握手滴汗。尝於四 皓楼上。画卷云芭蕉。京师之人。摩肩争玩。孙乃神宗近戚。以益前画搜山图进上。太宗遂授益为图画院、翰林待诏。勅画相国 寺廊壁。会临幸。见其阿育王战象。诏问卿晓兵否。对曰、臣非知兵者。命意至此。太宗善之。说者谓、相国寺复有益画众工奏 乐一堵。最有意思。人多病其所绘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齐发四字。琵琶四字在正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其实非误。盖 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如此。其匠心可知矣。有南国斗象、卫士骑射、蕃汉 出猎、等图。传於代。(宋朝名画评、宋朝事实类苑、图绘宝鉴、图画见闻志、梦溪笔谈、)
高 ● 克明 【宋】绛州人。善道释、人物、鬼神。及山水、屋木、花竹、鸟兽。皆 造精妙。说者谓、其性喜幽默。多行郊野。览山林之趣。箕坐终日。心期得处。即归。燕坐静室。沈屏思虑。几与造化者游。於 是落笔。则胸中丘壑。尽在目前。祥符中、以艺进。入图画院。与太原王端、上谷燕文贵、颖川陈用志、为画友。皇祐初、受勅 图画三朝盛德之事。人物纔及寸余。宫殿、山川、銮舆仪卫、咸备焉。凡一百事。名三朝训鉴图云。(宋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 宣和画谱、图绘宝鉴、清河书画舫、书画题跋记、挥尘後录、)
高 ● 洵 【宋】开封人。工山水。师高克明。尤长於湖石。以画院多学克明。故 晚年复师范宽。亦善花鸟。师陈若筠云。(画继、图绘宝鉴、)
高 ● 嗣昌 【宋】洵从子。嘉定间、画院待诏。山水师李唐。善作寒林古木。(图绘 宝鉴、画史会要、)
高 ● 述 【宋】丹阳人。学东坡书、及竹石。皆逼真。(图绘宝鉴补遗)
高 ● 焘 【宋】沔州人。字公广。号三乐居士。工书。善画。作小景。自成一家。 清远静深。一洗工气。眠雁浮鸭。衰柳枯枿。最为珍绝。(画继、图绘宝鉴、)
高 ● 大亨 【宋】亳州人。字通叟。长於山水。尝同郭道卿兄弟。合手画图幛。画 继、图绘宝鉴、)
高 ● 彦实 【宋】开封人。善画佛象。学吴道子。(图绘宝鉴补遗)
高 ● 克恭 【元】其先囘鹘人。占籍大同。後居武林。案图绘宝鉴。谓其先西域人。 後居燕京。海上墨林。谓元末避兵海上。子孙世居焉。清河书画舫。作名士安。字彦敬。号房山老人。仕至刑部尚书。画山水。 初学米氏父子。後乃用李成、董源、巨然、法。造诣精绝。为一代奇作。然不轻易於著笔。遇酒酣兴发。或好友在前。杂取缣楮。 研墨挥毫。乘快为之。神施鬼设。不可端倪。又好作墨竹。妙处不减文湖州。尝自题云、子昂写竹。神而不似。仲宾写竹。似而 不神。其神而似者。吾之两此君也。说者谓、其墨竹。实学黄华老人云。(杭州府志、画旨、图绘宝鉴、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 海上墨林、柳待制集、松雪齐集、容台集、巴西集、江亭集、梧溪集、云林集、艺苑卮言、)
高 ● 吉甫 【元】佚名。燕人。善竹石。宗自然老人。案自然老人。姓刘氏。佚其 名。祁州人。详後。(图绘宝鉴)
高 ● 暹 【元】蜀人。工草书。善画焉。(天衢舒啸集)
高 ● 敬齐 【明】佚名。常熟人。王冕弟子。画亦有名。(虞山画志)
高 ● 延礼 【明】长乐人。本宋尚书张镇後。出继高氏。初名棅。字彦恢。号漫士。 一作慢仕。为人惇厚。以孝闻。博学、工诗。能文。书得汉隶法。世称三绝。为闽中十才子之一。善画山水。笔力苍古。墨气秀润。 得米南宫、高房山、之法。自成一家。客有求者。辄曰、欲我作无声诗耶。每作小景。上用高心文图画。(明史本传、明史艺文志、 福建通志、闽画记、明画录、无声诗史、名山藏、玉堂苔工奴话、曝书亭集、)
高 ● 维端 【明】延礼族子。号正翁。善画葡萄。得天民法。(闽书)
高 ● 淮 【明】长乐人。字泰仲。号竹所。又号绿芹子。永乐乙酉、孝廉。善山 水。说者谓、其远追房山。近仿漫士。(闽画记)
高 ● 景度 【明】淮族子。工山水。(福州府志)
高 ● 旭 【明】莆田人。善山水。(明画录、画史会要)
高 ● 鉴 【明】侯官人。字孔明。号时庵。自号种菊道人。正德中人。工山水。 间作花竹。气韵超逸。出人意表。(明画录、明书画史、闽画记、名山藏、)
高 ● 瀫 【明】鉴子。案四库书目提要。名作瀫。今从福建通志。字宗吕。号石 门子。又号霞居子。自称髯仙。一作髯仙子。能诗文。善属词。工书画。书於隶草八分。俱称逸品。画於山水人物花卉羽毛。生 动入格。相传有宋子者。疟一岁弗愈。瀫遇访。饮以洒。酒酣。见绢素。戏写菊数本。倒垂悬崖。香姿隐隐。有飘拂流动之态。 宋视之。冷然疎爽。因更请写奇石亭立。双竹淩空。萧萧数叶。风韵若有闻焉。宋为之跃起。毛发俱竦。疟遂已。时人语曰、少 陵有佳句。不若霞仙笔。(明史艺文志、列朝诗集小传、福建通志、四库书目提要、明画录、闽画记、名山藏、觚賸八编、)
高 ● 松 【明】文安人。字守之。号南崖子。又号我山。工诗文。善真草篆隶。 写山水小景。兼梅、菊、兰、松、墨竹、及钩勒竹。甚佳。案历代画史汇传。谓其兼画葡萄。不知所本。(明画录、无声诗史、 画史会要、图绘宝鉴续篡、历代画史汇传、)
高 ● 阳 【明】四明人。字秋甫。江南赵备壻。善花鸟。画石极精。如太湖、锦 川、英石、蜡石、皆妙极形似。有仪部某欲貌其父。阳恶其慢。率尔应之。某恚。讼之有司。阳举室避金陵。改画山水。更有名。 (宁波府志、明画录、无声诗史、画史会要、)
高 ● 友 【明】阳从子。字三益。画与从你无异。时称二高。(明画录、画史会 要、)
高 ● 汝桢 【明】杭州人。字肩甫。精篆隶。善山水。兼工花鸟。(画髓元诠)
高 ● 坤 【明】福安人。工画。尤长於梅。古劲清奇。人以高梅称之。(闽书福 甯府志)
高道士 【明】道、佚名。宣德时人。善山水。(运甕漫稿)
高 塞 【清】世祖弟。号敬一道人。封镇国悫厚公。性淡泊。好读书。善琴理。 精词曲。尤工诗画。说者谓、其山水仿倪云林小景。笔意澹远云。(熙朝雅颂集、池北偶谈、恭寿堂集、)
高 ● 俨 【清】新会人。字望公。尚藩屡辟不就。人称高士。望公工诗书。画时 称三绝。暮年画益进。能於月下作图。视画时为尤工。说者谓、其山水。与赖镜俨同云。(广东通志、图绘宝鉴续篡、七十二松堂 集、)
高 ● 士奇 【清】钱塘人。字澹人。号江村。一号瓶庐。赐号竹牕。初以国学生。 就试京师。不利。卖文自给。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偶为圣祖所见。旬日中。三试皆第一。命供奉内廷。官至礼部侍 郎。卒諡文恪。精考证。为有清第一鉴赏家。收藏名迹。与孙退谷相埒。所著江村销夏录。亦与庚子销夏记同工云。说者谓、江 村书名妙天下。世但知其工书。而不知其画亦工也。尝见其仿文衡山湘君湘夫人图。及拟徐幼文枯木竹石图。均能精妙绝伦云。 (清史列传、山静居画论、)
高 ● 阜 【清】杭州人。居金陵。字康生。善画水仙。为魏考叔所叹绝。与弟岑 同称高士云。(栎园读书录)
高 ● 岑 【清】阜弟。字蔚生。金陵八家之一。幼学同里朱睿茔画。晚乃以己意 行之。说者谓、其山水。及水墨花卉。写意入神。案图绘宝鉴续篡。载有两高岑。一字蔚生。一字善长。历代画史汇传。则误作 高岑。字善长。又字蔚生。以为一人。附识俟考。(国朝画识、国朝画徵录、图绘宝鉴续篡、栎园读书录、桐阴论画、)
高 ● 适 【清】阜子。字雨吉。山水师其叔蔚生。而每上之。尝为周栎园、作落 霞晚眺图一册。栎园谓其光景、超然天半。正如青莲妙句。出自天才。非郊寒岛瘦可比也。王石谷见而叹之。谓此道後来之彦。 能空群辈者。当推雨吉云。(国朝画徵录、图绘宝鉴续篡、栎园读书录、)
高 ● 阴 【清】岑子。字嘉树。亦善画。(国朝画徵录)
高 ● 简 【清】蘇州人。字澹游。号旅云山人。案桐阴论画。作号一云山人。非 是。山水精於小品。秀洁妍雅。颇有风趣。盖此老务为简淡。笔墨清癯。脱尽纵横习气。(国朝画徵录、桐阴论画、香祖笔记、 在亭丛稿、)
高 ● 层云 【清】华亭人。字二鲍。号谡园。案画徵录。作字谡园。昭代名人尺牍 小传。作号谡苑。历代名人辞典。作号稷苑。晚号菰村。康熙丙辰、进士。工诗、及书、画、善鉴赏。山水、宗思翁。一转一折。 极有意趣。说才谓、其骨格灵秀。神韵冲和。士气作家。兼擅其胜云。(国朝徵录、图绘宝鉴续篡、桐阴论画、江南通志、松江 诗徵、别裁诗集小传、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历代人名大辞典、曝书亭集、清吟堂集、)
高 ● 不骞 【清】层云子。字槎客。号小湖。晚号莼乡钓师。康熙时、供奉内廷。 工诗赋。善书画。山水法倪黄。(瓯钵罗室、书画遇目考、)
高 ● 元美 【清】沔阳人。字长人。工诗文。善书画。说者谓、四十以後。绝意进 取。力学嗜古。以琴酒自娱。书法吴兴。画仿云林云。(沔阳州 志)
高 ● 山 【清】元美弟。字子仁。山水尤为擅名。苍崖古树。近形远势。老笔 纷披。峭拔突兀。有元人笔意。(沔阳州志)
高 ● 咏 【清】宣城人。字阮怀。号遗山。康熙已未。与徐电发同举鸿博。幼 有神童之日。书画与诗。世称三绝。(江南通志、宣城县志、列朝别裁诗集小传、)
高 ● 士年 【清】侯官人。字斯亿。善书画。写兰竹、尤工。说者谓、书画本一 理。以书法作画。以画法作书。能通其妙。斯亿有焉。(闽杂记、曝书亭集注、敬业堂集、)
高 ● 其佩 【清】辽阳人。隶籍汉军镶白旗。字韦之。号且园。工指画。凡花木、 鸟兽、人物、山水、靡不精妙。雨烟远树。簔笠野翁。云气拂拂。更为奇绝。张浦山谓、其指墨。有如王初平叱石成羊之妙。 秦逸芬谓、其笔墨。山水、沈着。人物、生动尽致。深得吴小仙神趣。说者谓、其八龄学画。遇稿辄橅。积十馀年,。盈二簏。 弱冠、即恨不能自成一家。居恒郁邑。倦而假寐。梦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画。理法无不俱备。而室中空空。不能橅仿。 惟水一盂。爰以指蘸而习之。觉而大喜。奈得於心。而不能应之於笔。辄复闷闷。偶忆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仿 其大略。尽得其神。信手拈来。皆成妙谛。职此遂废笔焉。曾镌一印云。画从梦授。梦自心成。中年画推篷册十二页。此自 题意於首幅云。(国朝画徵录、熙朝雅颂集、桐阴论画、陆闇亭养疴间记、畊砚田齐笔记、)
高 ●减 【清】其佩从孙。字苍岩。善山水。指画得家传。(剑光楼笔记)
高 ● 骏升 【清】不知何许人。山水宗僧巨然。气韵类张奇。(国朝画徵录)
高 ● 础 【清】顺天人。一名云台。字碧霄。善人物山水。(图绘宝鉴续篡)
高 ● 瑞卿 【清】绍兴人。流寓北京。善山水。(图绘宝鉴续篡)
高 ● 棫 【清】海澄人。工画山水。(海澄县志)
高 ● 商隐 【清】常熟人。王翬弟子。善山水。(虞山画志)
高 ● 栻 【清】常熟人。字允中。工庐雁。(虞山画志)
高 ● 培 【清】常熟人。字稜原。号西溪。善画庐雁。清涵可爱。(虞山画志)
高 ● 素 【清】女、培妹。字允洁。适同邑江氏。能诗。少从史稜原学画。庐 雁亦精工。(虞山画志)
高 ● 辰 【清】吴人。善山水。学徐贲。(畊砚田齐笔记)
高 ● 凤翰 【清】胶州人。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尝自称老阜。病痹、 右臂不仁。感前人郑元祐故事号尚左生。雍正丁未。举孝友端方。工书及篆刻。嗜砚。收藏千馀。皆自铭。大半手琢。著为 砚史。善山水。纵逸不拘於法。纯以气胜。说者谓、其笔端。兼擅北宋雄浑之神。元人静逸之气。虽不规之於法。而实不离 乎法也。花卉、亦奇逸得天趣。(国朝画徵续录、桐阴论画、墨林今话、飞鸿堂印人传、板桥集、)
高 ● 凤起 【清】凤翰弟。亦善山水。画史未著其名。画见廉南湖扇面集。(小 万柳堂扇面大观小传、)
高 ● 翔 【清】甘泉人。字凤岗、号西唐。能诗。工缪篆。善画梅。笔意松秀。 墨法苍润。山水、用笔静简。书卷盎然。说者谓、其山水橅法渐江。而参以石涛云。(国朝画徵录、桐阴论画、墨林今话、)
高 ● 甲 【清】翔从子。字翰亭。工八分书。善画花卉。(扬州画舫录)
高 ● 汾 【清】平湖人。字晋原。工设色花卉。妍丽中自饶韵致。(墨香居画识)
高 ● 焕 【清】女、汾侄女。字淑贞。工花鸟。案两浙名画记。载有平湖高焕。 字含贞。号晚香。谓善画花卉。得恽氏笔意。疑即其人。附识俟考。(墨香居画识、两浙名画记、)
高 ● 宽 【清】吴门人。字成裕。学写真於仲绍修。而得其神。学山水於翟云 屏。而明其理。兼工花卉。(墨香居画识)
高 ● 元眉 【清】嘉善人。字燕庭。工诗善书。旁及丹青篆刻。说者谓、其山水。 笔情墨韵。已駸駸入於香光之室。(墨香居画识)
高 ● 树程 【清】钱塘人。字靳玉。号迈庵。自称烟萝子。乾隆丁酉、副贡。案 墨香居画识。作字迈庵。号靳玉。历代画史汇传。作字海庵。乾隆庚子、副车。误。山水苍秀。得子久、叔明、两家神髓。 说者谓、其笔情简淡。思致隽逸。极有古趣。盖其人品绝高也。间作花卉。赋色妍雅。发枝点叶。生动尽致。兰坻铁生。允称 并驾云。(墨林今话、墨香居画识、桐阴论画、)
高 ● 原 【清】树程子。初名日观。字处泰。亦善书画。(墨林今话)
高 ● 峻 【清】道、嘉定人。字万育。号逸峯。嘉定邑庙道士。善画花鸟。无 所师授。出自己意。亦得间澹之致。善鼓琴。藏有玉涧、秋泉、二古琴。颜其室曰、琴舫云。(墨林今话)
高 ● 铨 【清】湖州人。字文衡。号苹州。精鉴赏。富收藏。工书画。说者谓、 其善於临摹。山水师二王。意致细密。尤长画竹。功力深厚。家藏梅花菴主墨竹长巷。绢素完好。神明烂然。希世珍也。(墨 林今话、清朝书画家笔录、)
高 ● 承炳 【清】无锡人。字念岵。号研五。精医。工绘事。著有本草简明图说。 尝自绘其图。颇工致。(清朝书画家笔录)
高 ● 星紫 【清】武进人。字次薇。博学多才。工隶书。兼善画。(清朝书画家笔 录)
高 ● 云麓 【清】佚名。江阴人。黄勷弟子。亦善画。有栈道行旅图。(清朝书画 家笔录)
高 ● 沆 【清】平湖人。字蕴冲。号秋艇。工诗善画。花卉、直逼恽格。(两浙 名画记)
高 ● 恺 【清】钱塘人。字子才。号爽泉。早弃举子业。专力学书。得欧楮神 髓。嘉庆中、阮元抚浙。延校金石文字。大江南北。名胜、碑版。多出其手。复精绘事。尤工花鸟、草虫。取法宋元。钩勒 设色。均精妙。(清画录)
高 ● 钧 【清】浙人。号齐亭。沈荃弟子。善画。与其师同游日本长崎。(支那 画家辞典)
高 ● 乾 【清】浙人。字其昌。号萍藁。沈荃弟子。善画。亦与其师同游日本 长崎。(支那国家辞典)
高 ● 云 【清】山阴人。徙钱塘。字逸上。号琴山樵者。为人灵敏。多技艺。 尝以意制葵花绣盒。巧妙异常。善写花鸟、人物。能弃笔墨纸砚。取五色绢肖貌成形。名曰挚画。晚年专精篆刻。(广印人传)
高 ● 时丰 【清】仁和人。字鱼占。工书及篆刻。善山水。(广印人传)
高 ● 时显 【清】时丰弟。字欣木。亦工书、及篆刻。善山水、花鸟。(广印人传)
高 ● 煃 【清】秀水人。字次愚。案海上墨林。作字不危。善画花卉。初师陶 锥庵。後学王秋言。用笔挺秀。清气往来。一洗抹粉涂脂之习。说者谓、其墨梅。尤峭劲合古云。(寒松阁谈艺琐录海上墨林)
高 ● 佩 【清】女、煃女。字德华。号蕴珊。郭以壎室。少时濡染家学。工画 花卉。秀雅绝伦。偶写山水。亦松秀可爱。(寒松阁谈艺琐录)
高 ● 宝辛 【清】秀水人。字亚潜。家素封。不乐仕进。喜收法书名画。香温茶 熟。偶画折枝花卉。亦超逸有致。(寒松阁谈艺琐录)
高 ● 第 【清】上海人。字赋蓉。工画山水。(海上墨林)
高 ● 邕 【清】仁和人。流寓上海。字邕之。工书。好李北海。孤诣苦心。劬 学致病。因号李盦。自署苦李。甲午、中日战後。改号聋公。
辛亥国变。黄冠儒服。隐於海上。卖字疗饥。更号赤岸山民。 宣统乙酉。在上海豫园。剏立书画善会。偶亦作画。陈於会中。卖以助赈。画宗八大、石涛。山水、花卉。神味冷隽。迥不遒 人。(海上墨林、广印人传、中华画人室随笔、)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