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政策(中国什么时候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们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分析: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促进经济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
2、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适用的先进技术。
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4、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5、设立经济特区和 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深刻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
对外开放是包容之路、共赢之路。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才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大范围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好地促进全球与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更好地促进世界科技的合作和分享、文化文明的互鉴和共存、各国人民的交往和友好。
对外开发国策的成功性:
对外开放,让中国成为贸易大国。40年前,中国还只是世界排名第29位的货物贸易小国。40年来,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2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伙伴,中国还是其中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
对外开放,让中国成为吸引外资大国。40年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15.2%,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第二大国际发明专利(PCT)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国际旅游出境国(2017年突破1.3亿人次)、出国留学人员国(2017年突破60万人)。
对外开放,让中国对世界作出重大贡献。4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变革。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对外开放主要说了哪些内容?
分别说了以下内容:
1.全方位:我国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而且也对发展中国家。
2.多层次: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面、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对外开放格局。多渠道、
3.宽领域:就是向世界市场开放,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等。当今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拓展资料
1.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2.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对外开放国策的实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标志是什么
我国对外开放国策的实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标志是什么
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1年以沿海区域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第二阶段:1992年—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著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标志是什么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实行了两种不同的战略:一个是充分利用国内资源而争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阶段;一个是整合国际资源而开发国内市场的阶段。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至今已走过28年光辉历程。28年的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改革启动和区域性试验阶段(1978年到1984年)。以1978年12月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改革的试验也开始起步。开展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推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不断减少的集体经济和几乎绝迹的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个阶段: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1984年10月, ***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7年10月, *** “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执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从理论上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改革实践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着眼于探索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企业体制,实行承包制、租赁制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进行以厂长负责制、工效挂钩、劳动合同制为内容的企业领导、分配、用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
围绕搞活企业,加快建立以统一开放、运转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制和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的巨集观间接管理体制为目的的相关改革。采取“调、放、管”相结合的方针,理顺比价关系,改革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商业经营管理体制,发展非国营流通企业;大幅度缩小指令性计划,改革银行组织体制,实行各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制,变单一税制为复合税制;对部分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减少管理层次,扩大地方自主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对外开放也迈出了重要步伐。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在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中国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第三个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到2000年)。以 *** “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 ***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巨集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 *** “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思想理论上的一系列新突破,推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这一阶段的改革仍然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制度创新的力度显著加大。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中央和地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被改造成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许多全国性的行业总公司被改组为控股公司,发展了一批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众多的小型国有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进行了改革。积极推进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推动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形成。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使国有资本逐渐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适应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多种形式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探索在一些地方积极展开,取得良好效果。
其他方面的改革继续向前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汇、计划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确立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的财政体制框架,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强化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方面的职能,开始分离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专案下可兑换;国家计划管理从总体上的指令性计划向总体上的指导性计划转变;推行专案法人制、资本金制度和招投标制度,加强投资风险约束。市场流通领域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商品市场进一步发展,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健全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适应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建立了失业保险、社会救济制度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加大。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日趋多样化,国有控股的经济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科技、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向,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为重点,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实行医疗机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扩大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对外贸易、城市住房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第四个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现在)。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2002年召开的 *** “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 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这一阶段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按照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着力推进改革。 *** 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 *** 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 *** 机构改革继续推进,国务院新设立和组建了一批经济调节和监管机构,提升了一些监管部门的行政级别,完善了国有资产等部门的管理体制;围绕完善省以下行政管理体制,地方 *** 加大了县乡机构改革以及扩大县(市)管理许可权的力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国务院部门分三批取消和调整了近1800项审批专案;全面推行依法行政,颁布实施了《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与此同时,农村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展开,全国彻底取消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化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力度加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工作取得进展,选人用人机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电信、铁路、民航、菸草、电力等垄断行业改革迈出新步伐;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运营状况的监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放宽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加强了对私有产权的依法保护,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健全,增值税转型试点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 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投资审批制度不断规范。市场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商品市场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水、电、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明显加快。科教文卫体制改革稳步开展。中央和地方所属1200多家科研院所分两批转制;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援发展民办教育;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力度,积极开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阶段;二是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三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阶段。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要经历点,线,面的发展过程!首先在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建立经济特区,然后再建立沿海开放城市群,接着往内陆地区发展!前两个阶段发展的比较好,接下来就是第三个阶段了!引进来最重要的就是引进国外现在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走出去就是要积极促进出口!保持进出口的总体平衡!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利:
①它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
③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⑤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⑥也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弊: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这些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加入WTO
中国石化推行对外开放,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亲,中国石化推行对外开放,经历了几个重要步骤。第一,是对外开放的认识,从公司成立开始,就把对外开放和合作共赢列为创业理念,确信开放是企业的振兴之道,认识到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技术、资金、人才短缺,只有到国际上去找出路,才能抓到机遇,拓展发展空间。第二,从零起步,从小开始,能放下身段,不惜做小买卖。中国石化召开的第一次外贸会议,尽管制订的全部贸易总额不过1亿美元,但依然动员全公司力量认认真真去做,扎扎实实地做,做出人才,做出信誉,做出经验。第三,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行上中下游一体化合作,以市场、劳务换取资源开发,向上游延伸,不断增加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正能量。第四,因势利导,适时提高开放层次。集中优质资产成立股份公司,在纽约、伦敦和香港上市,与著名跨国石油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国际化经营内涵。
对外开放和全面开放的区别
(2)“对外开放”,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
二、“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内容不同。
(1)“改革开放”,内容包括:国企改革,教育改革,住房改革,缩小贫富差距等等。
(2)“对外开放”,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意义不同。
(1)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也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服务保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
3.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坚持把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贯穿于司法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确保中外当事人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平等、法律适用和法律保护平等,努力为中外当事人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司法服务,营造各类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4.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充分尊重并保障中外当事人依法选择管辖法院的权利、依法选择适用法律的权利以及选择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的权利,提高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的自治性。
5.依法行使司法管辖权。依据我国法律,正确行使司法管辖权,有效维护我国国家司法主权,为中外市场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在坚定维护我国司法管辖权的同时,妥善解决涉外司法管辖的国际冲突和国际间平行诉讼问题。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