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件 >>

流动人口管理条例(流动人口管理条例废止)

2022-12-26 案件

福建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的居住管理、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进入本省或者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跨县级行政区域居住的人员,在本省设区的市所辖各区跨区居住的除外。第四条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公平对待、保障服务、依法管理的原则。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服务保障和管理工作,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覆盖流动人口管理、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的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第六条 公安机关负责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管理、居住登记、居住证办理和发放等工作,核查流动人口信息、居住登记情况和有关证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流动人口法治宣传教育。

公安机关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开展信息采集、居住登记、居住证办理和发放等服务管理的日常工作。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发展和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司法行政、教育、市场监督管理、民政、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城市管理、自然资源、商务、工业和信息化、文化和旅游、统计等相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中央驻闽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村(居)民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用人单位、学校、医疗机构、物业服务等企事业单位应当协助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第二章 信息采集第八条 下列流动人口信息应当采集,信息采集和报送工作由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负责:

(一)居住在出租房屋的,由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负责;

(二)在当地就业的,由用人单位或者个人负责;

(三)在宗教活动场所住宿的,由宗教活动场所负责。第九条 流动人口在宾馆、酒店、招待所、民宿或者以小时、日为单位提供住宿的其他经营性服务场所居住的,按照旅馆业的有关规定办理住宿登记。第十条 流动人口信息采集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联系方式、居住地住址、到达时间等。第十一条 流动人口在信息采集时,应当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

负责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报送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故意报送虚假的流动人口信息;对于身份不明的流动人口,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派出所。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对所知悉的流动人口信息依法予以保密。第十二条 负责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报送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流动人口到达居住地后七日内采集流动人口信息并报送当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理机构;自流动人口离开之日起七日内,将离开信息报送当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理机构。第十三条 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不得将房屋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证件的流动人口,明知承租人或者与其共同居住的流动人口从事犯罪活动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应当配合房屋出租人,如实提供本人及共同居住人的信息,共同居住人后到达的,应当在其到达二十四小时内将其信息告知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又转租的,转租人应当在七日内将转租对象的信息报送当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理机构。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督促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房屋出租人及时采集并依法报送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信息。第三章 居住登记与居住证第十四条 流动人口拟在居住地居住七日以上的,可以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

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由其监护人、近亲属代为申报居住登记。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由其监护人、近亲属代为申报居住登记。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应当如实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居民户口簿、居住地住址证明材料,填写居住登记表,由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理机构采集人像信息后办理。

流动人口管理条例(流动人口管理条例废止)

全国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导语:为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稳定低生育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定本条例。下面是我收集的全国流动人口管理条例,欢迎参考。

第一条:为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稳定低生育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但是,下列人员除外:

(一)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

(二)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提供必要的保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第四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人民政府为主,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

第五条:国务院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主管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计划生育信息共享,并与相关部门有关人口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落实本级人民政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措施;组织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检查和考核;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汇总、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受理并及时处理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有关的举报,保护流动人口相关权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价格等部门和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对流动人口实施计划生育管理,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组织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指导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夫妻(以下称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依法向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之间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及时采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运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核实、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

第七条:流动人口中的成年育龄妇女(以下称成年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应当凭本人居民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婚育证明;已婚的,办理婚育证明还应当出示结婚证。婚育证明应当载明成年育龄妇女的姓名、年龄、公民身份号码、婚姻状况、配偶信息、生育状况、避孕节育情况等内容。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出具婚育证明。

第八条:成年育龄妇女应当自到达现居住地之日起30日内提交婚育证明。成年育龄妇女可以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婚育证明,也可以通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婚育证明。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查验婚育证明,督促未办理婚育证明的成年育龄妇女及时补办婚育证明;告知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可以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以及应当履行的计划生育相关义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工作,做好流动人口婚育情况登记。

第九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和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部门职责,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相关管理制度;及时向所在地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在办理有关登记和证照等工作中了解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情况等计划生育信息。

接到通报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及时会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措施。

第十条: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享受下列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一)免费参加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二)依法免费获得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三)晚婚晚育或者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按照现居住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规定,享受休假等;

(四)实行计划生育的,按照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规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优惠,在社会救济等方面享受优先照顾。

第十一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落实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落实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

第十二条: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接受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民政府的计划生育管理。

第十三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按照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较大的市的规定,为已婚育龄妇女出具避孕节育情况证明。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情况证明,及时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不得要求已婚育龄妇女返回户籍所在地进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第十四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了解本村或者本居住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相关信息。

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房屋的出租(借)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组织和个人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时,应当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做好本单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落实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接受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育龄夫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可以在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应当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二)结婚证;

(三)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

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女方的婚育证明和男方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核实有关情况。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接到核实要求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核查无误的,育龄夫妻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接到情况反馈后即时办理生育服务登记;情况有误、不予办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育龄夫妻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办理结果。

第十七条:出具婚育证明或者其他计划生育证明材料,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协助查验婚育证明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涉及公民隐私的流动人口信息予以保密。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条: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由乡(镇)人民政府的上级人民政府或者设立街道办事处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为流动人口出具计划生育证明材料,出具虚假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或者出具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收取费用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要求已婚育龄妇女返回户籍所在地进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的;

(三)未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的;

(四)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向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反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别由乡(镇)人民政府的上级人民政府或者设立街道办事处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向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或者未依法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的;

(二)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查验婚育证明的;

(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为育龄夫妻办理生育服务登记,或者出具虚假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或者出具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收取费用的;

(四)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向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的;

(五)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和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

第二十三条:流动人口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通知其在3个月内补办;逾期仍不补办或者拒不提交婚育证明的,由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予以批评教育。

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

房屋租赁中介机构、房屋的出租(借)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如实提供流动人口信息的,由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责令改正,予以批评教育。

第二十五条:本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1998年8月6日国务院批准、1998年9月22日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拓展】

全国流动人口存在问题

1、绝大多数外来人口文化层次较低

在流动人口中其中的一小部分属于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上海,这一部分流动人口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且不少都具有专业知识,户籍问题也较容易解决,能享受地方的优惠政策,但绝大多数外来人口文化层次较低,男工很多在建筑行业务工,女工通常被称为外来妹则大多数在服务行业工作,男工平均工资维持在每月1200元-1500元,女工则维持在每月800-1000元,尽管上海市规定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为840元,可是在实际中并不能完全能到执行,月工资600元-800元的大有人在,由于大都要租房居住,为了节约开支只得数人住一间房间,但每人至少要150元以上,这样群租现象就产生了,卫生、安全、子女教育、交通都成了问题,而且往往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缺乏社会保障

由于户籍不在上海也无法解决诸如医保、养老等问题,如产生了工伤事故,有的因种种原因还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法律援助只能是杯水车薪,经常会产生各种纠纷影响社会的安定。又如上海市规定7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乘车,但对外来人口则不适用,据某领导人云老年人都为国家、社会作出了贡献,所以实施了这一优惠措施,但外来流动人口不能享受这一优惠政策,则又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

3、刑事案件居髙不下

刑事案件中80%以上是外来人口作案,大量案件是盗窃、抢劫案件,这和经济上的贫困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又值得注意的是偷渡案件时有发生,这是人口流动中的非法流动行为,近年来尽管已加强了打击的力度,但屡禁不绝。

面临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拥挤,流动人口在医疗,子女教育,社会福利等等方面的困难正酝酿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尽管社会各界已经非常关注流动人口的福祉,但距离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中及以上学历失业比例高,小学及以下学历失业时间长,就业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强,两者在城市产业升级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1、收入

工资较低,限制其社会保险参保率,约束其在城市消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业流动人门口中,仅有11.6%参加了养老保险。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还存在极大的差距。

2、医疗

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异地报销困难。患病后去流入地县以上医院就医者不到60%,近一成选择回老家治疗。仅有26.8%已参加医保流动人口表示可部分报销医疗费,超过六成仍需全部自己支付。

3、权益及保障

劳动权益维护能力差,对劳动保障政策知晓程度低,约三成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时间偏长,平均每周工作58.2小时。

社会保障现状不佳,仍有39%的流动人口未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在工伤风险较高的建筑行业,只有23.4%的流动人口参加了工伤保险,超过一半流动人口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

4、流动性大防疫难

2003年~2008年,广州市共发现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7.5万例,其中户籍人口肺结核病人4.7万例,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2.8万例。2008年广州新增肺结核病人共11951人,其中一半人数是流动人口。患上肺结核的流动人口最常见于番禺区、海珠区、白云区等流动人口密集地。

5、子女教育

流动儿童入读公立学校比例较低,大龄儿童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存在困难。正在上学的流动儿童中,在流入地入读公立学校的比例仅为69%,学籍管理制度是影响在流入地接受初中教育的主要原因。政府一直在积极努力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教育权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接收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但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上都很难和公立学校相比。在接受调查的41所学校中,具有办学资格的学校有20所,还没有取得办学资格的学校有21所。学校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大多数办学条件简陋,98%的学校场地是租用的。学校存在教室拥挤、课桌简陋、缺少取暖与降温设施、没有体育设施或设施简陋、食堂卫生条件差、饭菜质量差等问题。

6、采取措施

国家人口计生委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办证难的突出问题。专门下发通知,强调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证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通知就全面公开服务事项、切实简化办证流程、解决流动人口等人群办证难问题、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和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

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大主动公开力度,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计划生育证件的办理依据、条件、程序、时限、需要提交的全部证明材料的目录、申请表式样、是否收费、服务承诺等信息在网站、办事场所等进行公开,使群众了解服务内容和流程。

通知要求,进一步精简群众办理计划生育相关证件时所需材料。对材料不齐全的,要一次性书面告知当事人需补齐的全部材料。对于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证(登记)、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或者出具婚育情况证明等,符合办理条件且材料齐全的,即时办理。户籍所在地在为群众办理再生育服务证时,要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申请人无法亲自办理计划生育相关证件的,可以委托他人代办。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众,要主动上门办理。在办理相关证件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通知要求,流动育龄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乡(镇)、街道均有责任为其办理第一个子女生育服务证(登记),并实行首接责任制。户籍所在地要落实源头管理责任,为流出人口办理婚育证明或出具婚育情况证明材料。对于流动育龄夫妻因长期或多次、多地流动无法证明婚育状况、信息核实确实存在困难等特殊情况,受理地可依据当事人的承诺,为其办理生育服务证(登记)。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要加强协调沟通,履行信息核查责任,不得相互推诿。要切实解决同一城市内人户分离、集体户口等人群的办证难问题。

通知要求,在县、乡镇(街道)政务大厅设立计划生育便民服务窗口,实行集中办证。没有政务大厅的,人口计生部门要设立便民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证。同时,要主动接受媒体和群众的监督,通过“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等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推诿、拖延或拒不办理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通知最后要求,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研究完善方便群众办证的具体措施。

7、流动户口有望落户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公安部将配合有关部门推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土地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管理、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参与国务院《城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并将按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安排,配套制定户籍制度改革规划和实施意见。

8、制定政策

人口流动现象实际上是价值规律在人口流动中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各部门的分配,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根据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宜采取以下对策:

9、缩小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中国自1840年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的统治,长期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这种现象至目前为止,还未根本改变。仅以交通为例,实际上是为千百万的民工服务,民工每年花去的回家探亲路费即要占去其工资的5%-10%。如果千百万民工都能在本地区为建设国家、故乡献出力量,运送的是满足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就可以避免大量社会劳动的浪费。因为人口的浪费、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因此必须加强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逐渐做到相对平衡,才能促使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如果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长期持续向发达地区流动,只能加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能加大贫富的差距,从长远的观点看是十分不利的。

10、制定有利于中西部发展的人口流动政策

国家进行宏观控制,制定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人口流动政策。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为发展经济可以先从土地着手,制订优惠的土地出让转让政策,提髙各行业的工资水平,为吸引外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加强交通事业的投入,在青藏铁路的基础上拓展支线,就会加速人口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就可以减缓人口向东南地区的流动,我国一百多年来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可望得到真正的改变。

11、发展中西部地区需更大量的资金投入

由于我国还是多种经济并存的局面,可以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建设国家,美国是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但也是世界上负债最多的国家。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巳居世界第一位,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外汇量大的总体优势,来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经济发展了必然会带动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卫生事业的发展。

12、制定向外人口流动政策

中国是具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具有最丰富的人力资源,邓小平说得好,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门是用来容人进出的,不光是欢迎别人进来,也可以欢送自己人出去。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当前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为了使我国人民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人口对外流动上完全可以采取“放管结合”的政策,换言之可以放宽人口流向外国的条件,这样向外国偷渡的现象也可大大减少,从而可以消除由于一些人的偷渡而带来恶劣的政治影响及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则应加强管理,由于人口流向外国必然涉及进入国,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应得到他国的理解和支持,国际关系上通常盛行平等和对等原则,在人口流动上可以和他国缔结双边或多边的人口流动协定,也可以在其他双边或多边协定上本着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设置关于二国或多国的人口流动条款或准则,就利于人口的合理全法向外流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13、制订反映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的政策法律

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关于人口流动的法律,散见的是地方性的条例、规定等单行法规,没有一个统一的准则就会引起法律冲突,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流动法及其实施细则已属十分必要,制定该法应掌握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三有利原则:即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且必须和另二个要素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得到合理的配置,才能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其次必须有利干综合国力水平的提高,如人口的流动无助于综合国力水平的提高像革命中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成的人口流动就应该避免。再次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这是人口流动的根本目的,如果人口流动陷于盲目性,就会产生巨大的浪费现象,形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就无法实现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目的。

2,便民原则:为了使人口流动纳入法制的轨道,更好实现对人口和人口流动的科学管理,例如户籍管理、暂住管理及申办和人口流动有关的公证及涉外公证等都应该便利人民群众的具体操作,而不是层层设卡更不能借人口流动以权谋私。

3,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由政府的各种职能部门处理流动人口的各种问题应该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这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为此必须做到政务公开,首先要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知情权,了解我国有关人口管理和人口流动的政策、法律规定及有关的规章制度。在办理具体事务时应该切实做到依法治国执政为民,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诚信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取信于民。

14、制定对流动人口的优惠政策

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条件,促使人口流动进行良性循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流动人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本身是一种好现象,我国的西部地区有的地方甚至地上看不见一颗草,天上看不见一只鸟,但随着人口的良性流动,这种情况总有一天会改变。

太原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活动。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进入本市和本市行政区域内跨县(市、区)居住的人员,不包括市内跨城区居住的人员。第四条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应当遵循依法管理、公平对待、便捷服务、合理引导的原则。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流动人口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依法履行义务。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机制和责任制,所需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第六条 公安机关负责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居住证制作和发放的服务管理工作。住建、教育、司法行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房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第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按照工作需要设置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居(村)民委员会应当接受公安机关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委托,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应当协助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共享。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采集、管理、使用过程中所获悉的流动人口信息应当依法予以保密,不得用于法定职责以外的用途。第二章 居住管理第九条 本市流动人口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制度。

居住证是流动人口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居住证明及享受有关待遇和服务的凭证。第十条 流动人口到达本市拟居住十日以上的,应当自到达之日起十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等有效身份证明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居住登记。

流动人口在申报居住登记时,应当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第十一条 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可供住宿的经营性服务场所居住的流动人口,由该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办理居住登记;在学校、培训机构寄宿就学或者培训的流动人口,由学校、培训机构办理居住登记;在救助机构接受救助的流动人口,由救助机构办理居住登记。

前款规定负责办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的单位,应当将流动人口信息及时上传至公安机关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或者自办理居住登记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登记情况书面报告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第十二条 房屋租赁、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将房屋出租人和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用人单位及其录用流动人口的信息定期报送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第十三条 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协助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第十四条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流动人口的,用人单位应当自录用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统一办理居住登记。用人单位与流动人口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自解除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报告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居住在建筑工程施工工地的流动人口,由施工单位负责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第十五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服务区域内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定期报告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第十六条 大型集贸市场、商品集散地的经营管理机构应当自流动人口入驻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报告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第十七条 年满十六周岁的流动人口在本市拟居住三十日以上的,应当在居住登记的同时申领居住证。但是,下列人员只办理居住登记,可以不申领居住证:

(一)探亲、访友、旅游、出差、休假的;

(二)就学、就医、疗养的;

(三)依法不需要办理居住证的其他情形。第十八条 居住证一人一证,有效期为五年。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居住证或者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居住证,不得骗取、冒领、出租、出借、转让居住证。

昆明市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件所称的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下列人员:

(一)省外来昆的;

(二)本省各地、州、市来昆的;

(三)本市呈贡县、晋宁县、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川区、安宁市之间相互流动的;

(四)本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与上述县(市)区之间相互流动的。

前款规定中,属进行公务活动的人员以及符合政府规定条件的投资者、引进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不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本市流动人口管理坚持流动有序、规模控制、依法保护的方针,实行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第四条 本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由昆明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本市各级公安、民政、劳动、工商、计划生育、规划、建筑工程、市容、司法、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第五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流动人口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服从当地人民政府的管理,维护暂住地的社会秩序。第六条 对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流动人口在本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分工第七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具体负责辖区内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事处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流动人口以及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遵守本条例的情况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

(二)对流动人口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查处;

(四)履行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第九条 本市各级公安部门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流动人口实施治安管理,建立流动人口治安管理责任制;

(二)对流动人口实施户口管理,按规定办理流动人口户口登记;

(三)查验流动人口身份证件,负责对流动人口中无合法身份证件、无固定住所和无合法经济来源的人员的收容工作。第十条 本市各级民政部门做好人口中的无合法身份证件、无固定住所、无合法经济来源以及流浪乞讨人员的接收、审查、管理教育、遣送和部分收容工作。第十一条 本市各级劳动行政管理部门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劳动争议仲裁等服务,依法取缔非法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机构,对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机构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二条 本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流动人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

(二)依法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生产、经营活动,及时查处违法行为。第十三条 本市各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服务工作,对违反计划生育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第十四条 本市各级建筑工程行政管理部门对在本地区施工的建筑施工队伍中的流动人口实施管理。第十五条 本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组织、检查、考核。第十六条 本市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实施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并对从事行医、药品经营活动和食品卫生实施管理。第十七条 本市其他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履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有关职责。第十八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驻昆部队,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对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第三章 管理与服务第十九条 拟暂住3日以上30日以下的流动人口,须在到达暂住地3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向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暂住登记。

拟暂住30日以上,符合法定办证年龄的流动人口,须在到达暂住地3日内,向所在地县(市)区流动人口管理部门指定的站(点),交验《婚育证明》,申领《暂住证》。

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须在申领了《暂住证》后,到其务工经商所在地的县(市)区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申领《就业证》。

西藏自治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2019修正)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权益保障。

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本自治区和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跨县(区)行政区域居住的公民。但在设区市辖区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除外。第三条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优化服务、合理引导、依法管理、以居住地服务管理为主的原则。第四条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

流动人口持居住证在居住地享受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需经费纳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工作职责,开展本辖区内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单位及个人等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第九条 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完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第十条 居住地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应当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对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以及对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流动人口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 基本公共服务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机制,在编制城乡规划,建设公用设施,制定劳动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险、义务教育、法律援助、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公共政策方面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第十三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流动人口的就业、社会保险和劳动维权等服务工作,提供失业登记、就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登记、缴费申报、待遇支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服务。第十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管理工作,指导和督促中小学校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工作,保障流动人口子女享有与现居住地户籍人口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户籍在本自治区的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同等享受自治区各阶段教育的优惠政策。第十五条 住房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应当不断建立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将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鼓励支持流动人口集中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企业,建设面向流动人口的宿舍。第十六条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为流动人口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流动人口中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第十七条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流动人口提供注册登记等服务,维护流动人口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合法权益。第十八条 民政部门应当将流动人口困难群体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为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和特殊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服务,加强救助设施建设,完善救助服务功能。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应当为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办理居住证提供便利服务;为申请落户并符合自治区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办理落户手续。第二十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普法总体规划,指导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纠纷调解工作,引导流动人口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海报

上一篇 最新交通法(最新交通法超速10%没到20%怎么处罚)
下一篇 盗窃(盗窃案件的立案标准是多少)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流动人口管理条例(流动人口管理条例废止)

福建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