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网络谣言举报电话)

2022-12-04 法律法规

网络谣言的三个特征都是什么?要如何辨别这些谣言?

要知道无论是在疫情比较严重的期间,还是在一些大事发生的过程当中,总是会伴随着一些谣言。要知道对于我们来说是能够去接受真相的,但是却不能够接受,来自于谣言的摆布。而且这些谣言当中,大多数都是带有一些恶意中伤的。但有的时候正是因为这些谣言的散播速度比较快,所以很难很快的去控制,并且抓到这些谣言散播的源头。

网络谣言的3个特征

如今也正是由于网络在生活当中的普及,所以谣言的传播速度也就更快,而网络谣言通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那就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很大。就拿疫情期间口服液能够预防病毒来说,仅仅是这一句话在网络当中迅速传播,而且传播范围覆盖全国各地。可以说全国各地人们连夜购买口服液,甚至有的连夜在药店门外购买,可见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谣言产生的原因

网络谣言之所以产生,就是由于网络谣言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样的一种迷惑性通常能够得到大家的相信,并且进一步的口口相传。再有就是媒体文化在控制谣言以及传播正确言论的过程当中,仍旧是存在一些缺陷的,所以才导致这些网络谣言在网络当中铺天盖地。南京街头伤人胖哥勇敢制服歹徒,事件以后,迅速传出胖哥已经去世,此时南京相关部门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并且粉碎谣言,在此行动中干脆利落,令人放心,没有给谣言散播的机会。

如何辨别谣言

首先这些谣言一定是非常具有蛊惑性的,并且也与很多大众的利益相关,这些谣言通常在一件事情发生以后,迅速在网络当中传播通常具有这些特点的言论,基本上都可以鉴定成了谣言。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针对什么事情,一定要以官方通报为准,这样也能够避免相信这些谣言。其次就是这些谣言并不具备正常发展相关性,所以那些看似不太正常的言论,并且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都可以暂且当做谣言。

其实网络谣言的存在,无论是对于官方来说,还是对于个体来说伤害都是非常大的,而这些谣言的散播者也并非一定能够从中获利,而是单纯扰乱了整个社会的秩序,造成了一些民众的恐慌。

网络谣言(网络谣言举报电话)

网络谣言的特征

网络谣言[1]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微博、国外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而传播的谣言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领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政治人物 、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2]偷换概念、以偏概全,食品谣言防不胜防;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从众心理加速传播。网络谣言尤其是网络政治谣言由于真伪难辨、蛊惑性强,容易带来严重社会问题,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政局失稳。许多国家把打击网络政治谣言作为谣言治理的重要内容,综合施策、严厉打击。[3][1]

2013年9月9日最高法和最高检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网络谣言在什么情况下构成犯罪。该司法解释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2017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4]显示,截至2018年7月,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中心谣言数据库,已积累谣言及辟谣数据超过5万条。其中,2017年与食品谣言相关的信息达1.7万余条。[5]11月20日报道,小视频成谣言传播新渠道。[6]

中文名

网络谣言

介质

网络介质

内容

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涉及领域

突发事件、公共领域、政治人物等

特点

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网络谣言?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1、作为青少年,要坚决抵制不良诱惑,与网络谣言的发布作斗争。

2、作为公民,要树立文明上网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不轻信网络谣言,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

4、作为青少年的受害者,要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网络谣言有什么危害

网络谣言产生的危害及影响如下:

基于网络覆盖范围广、传播方式自由,网络谣言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大,谣言的传播不仅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网上活动,败坏了网络的信誉,甚至危害到现实社会,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一、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

由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捷,范围广,一旦一些危言耸听的谣言形成了一定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引起广大网民的慌乱,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例如,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我们身边一些网民开始热议核辐射的影响。网络谣言乘虚而入,称海盐受到核污染,抢盐风潮开始爆发,再有“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公众在陷入恐慌中开始抢盐。之后权威部门辟谣,最后又演出了全民“退盐”的社会闹剧。这一事件最后的得益者是背后造谣的谋利组织,广大民众不明事实,自身利益受到的了严重损失,造成了不小的社会震荡。

二、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

人们经常是为了一个虚假的谣言而表现种种不适当的行为,尤其是面对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谣传,人们就更加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判断力,从而从内心深处觉得这就是真的,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弄的人心惶惶。比如,2015年6月份正值南方首稻收割季节,为了抵制外省机械收割车队务工人员到本地抢揽生意,广西诸多社区论坛、个人QQ空间发表或转载在来宾市境内多个县份出现外地车辆,光天化日在路上抢小孩的报道,甚至说到在校园门口抢夺家长手中的小孩,抱上外地车牌号的面包车飞驰而去。这种谣言严重扰乱了部分人群的思想和心理,从而产生恐慌的情绪,结果就促成了造谣者的目的。

三、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

近年来,各地经济都在飞速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也正如火如荼,建设征地和拆除违法建筑也是政府工作中遇到的一件大难事。去年5月,有人在红豆社区上发布信息称:某县政府指挥执法机关强拆违法建筑的民居房屋时,压死了还在屋内的一个人,压碎了屋内包括电视机、冰箱、沙发等所有的家具,该政府并扬言拆除造成的损失让所有违法建筑者自负。这样一份假信息在短短两天,竟然被转载到40多家网站和论坛,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后经调查证实为谣言。可见,相对一般的网络谣言来说,相关政府的谣言更加具有传播延续力,因为重大政府事件是大多数民众都会首要关注的议题,一旦在政府决策上有什么重大的谣言,就会直接影响了一个区域的稳定,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四、网络谣言误导社会舆论。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上各种流言、谣言蔓延,这些流言、谣言似是而非,混淆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离心离德,污染了网络舆论环境,一些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分辨能力、自控能力较弱,面对网络谣言,可能会对社会、对未来产生消极情绪,从而玩物丧志,放弃精神追求和事业进取。有些谣言矛头指向企业,严重的会影响企业形象,甚至破产。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要学会,理性合理地运用网络,不传谣不造谣,同时也要保证自己不被谣言中伤。

网络散布谣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

对于网络上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分为三种责任:

一是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二是行政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受到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三是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如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或者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此类犯罪行为要受到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等刑事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 【民事主体的人格权】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网络谣言的危害有哪些?

网络言的功能总是消极的。它可以伤害个人,伤害群体,伤害社会,伤害国家,在许多情况下,流言蜚语往往成为不诚实的人的政治斗争的手段和工具;

它可以使原来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变得互相猜疑、倾轧、紧张;使原来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变得十分混乱,变得人心惶惶;

它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警惕,减弱人们的防备心理,使人不知不觉成为谣言的俘虏,它可以破坏人们的团结,削弱彼此之间的信任,制造内耗,瓦解对方的战斗力。由于它具有混淆舆论的功能,往往造成极坏的影响。

网络谣言产生原因:

1、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2、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3、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4、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少数党员干部纪律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

5、国外,国内一些媒体及群众观念淡漠,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

6、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

7、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网络谣言;百度百科-谣言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海报

上一篇 遗属补助政策(山东遗属补助政策)
下一篇 新农合政策(2023年新农合政策)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网络谣言(网络谣言举报电话)

网络谣言的三个特征都是什么?要如何辨别这些谣言? 要知道无论是在疫情比较严重的期间,还是在一些大事发生的过程当中,总是会伴随着一些谣言。要知道对于我们来说是能够去接...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