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纠纷 >>

法律文化(法律文化作业)

2022-12-03 纠纷

法律文化的概念是什么,其构成要素包括哪几个

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

法律文化的构成(结构及其要素):在结构层次上,法律文化可以分为制度法律文化和精神法律文化两个层面,前者是表层,后者是深层.从具体构成要素上看,制度法律文化包括法律规范、法律组织、法律器物设施、法律标志、法律行为等.精神法律文化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法律理论等要素.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哪些特点?

1、“出礼入刑”“德主刑辅”的国家治理模式

礼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仪式,进入阶级社会后改造成体现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影响广泛。它的主要功能是“别贵贱,序尊卑”。

按照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不能一味地严刑峻法,以“杀”去杀,刑事法律规范的规定必须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并按照伦理道德原则来评价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优劣。以道德调整为主,以法律(刑罚)调整为辅,从而维护善良淳朴的社会秩序。

2、以和为贵、追求和谐的精神价值

儒家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是和谐的法律理念。儒家文化主张“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克己复礼”,“以诚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认为和谐比冲突更能维持社会秩序,重视和谐统一,提倡“调和”“中庸”之道;

追求社会整体的同一性和平衡性,达到社会政治秩序的正常运行,以政治秩序的稳定为最高的目标。

3、人为贬抑诉讼、追求无讼的司法原则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千百年来,人们解决纠纷的最高标准就是“和为贵”,封建官吏在审判中更是以避免诉讼、注重调解、息事宁人为能事。由此形成了“盛世无讼”“天下无贼”等儒家法律理想。

4、“天理”“国法”“人情”相结合、注重调解纠纷的解决模式

我国古代社会主要是农业自然经济。人民大众由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由地缘关系邻里相望,相互关系盘根错节、枝蔓相连。在此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下,和睦相处既是大众共同需要,也是统治者的希望。

在官府的大力支持下,古代普遍盛行宗族调解、相邻亲友调解、基层里保调解和县州府调解。这说明调处解决纷争,既有群众基础也是官府需要,朝廷圣谕、乡规民约和家族法成为国古代社会解决大量民事和轻微刑事案件之重要途径。

5、体恤民情、谨慎刑罚的人性化法律制度

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法律制度当中,基于民本思维和德主刑辅国家治理的需要,在刑事法律当中也有不少体恤民情、轻判轻罚的人性化制度,这些可贵的法律特质和文明传统对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无疑是重要的历史参照。

法律文化(法律文化作业)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纵观中国古代社会,我们会发现从秦汉至明清,中

国的社会性质、政治结构、法律体系并没有因朝代的更

迭而变化无尽,相反,却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不

得不归结为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全方位、深层次的影

响。儒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深层性

格和心理内核,另一方面铸就了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和

灿烂的法律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法律

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精神

品格和制度特征。

一、“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和当时儒

家思想的发展相适应并受着它强烈的影响与制约。儒家

人性论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而“性善论”则

是儒家人性论的核心和精髓,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

展史上影响深远。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

意即绝大多数人先天的秉赋和性情相差无几,但经过后

天的习染,有了善恶之分,慢慢相去甚远。再加之其一贯

提倡的“仁”,可以看出孔子具有明显的性善倾向。

孟子本于孔子而又有所发展,明确提出了“人性之

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1〕认为

人性本善,犹如水性天然就下。

在“性善”的基础上,孔孟把诱发人内心固有的良

知、善性看作是治国最根本的途径,认为人性本善,所

以,人具有自力奋斗、自我救赎的可能性。而善性的不断

推动,则使人能不断地把自我生命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这样,人之拯救的最根本的力量源泉在于自己,在于人

自觉自愿为善的本性,自然在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时,

法律作为外在的强制性规范是不重要的。

于是,孔孟在道德与法律之间选择了道德,极力提

倡“德治”,力求发挥道德感化作用来缓和社会矛盾,以

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与安宁,把教化放在首位,并认为

是比刑政更为优越的统治方法,并进一步指出德礼教化

能从根本上禁绝犯罪,是预防犯罪最彻底的方法。

基于性善,孔孟虽轻视法律的作用,但也并不否认

法律的必要性。由于人性常变,道德教化不可能独当此

任,便需要法律的辅助了。如孔子在听到郑国统治者“尽

杀符之盗”的消息时说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

以猛。猛以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政是以和。”〔2〕这里体现了宽猛相济、道德与刑罚并重的

思想。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把德礼教化作为主要手

段,而把政刑作为辅助手段,其作用和目的是促进德化。

然而,法律的辅助作用应该是正辅,不能与德礼教化的

宗旨如仁爱、宽惠相违背。在刑罚的适用原则上主张轻

刑、反对重刑;主张“省刑罚”、“薄赋税”。于是,孔孟在刑

罚的适用原则上主张轻刑、反对重刑;主张“省刑罚”、

“薄赋税”。主张轻刑、反对重刑也是儒家与法家在法律

思想上对立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法律作用的相对轻视,使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

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上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

系上强调人治。“礼治”、“德治”和“人治”是

什么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种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类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在一定的治国理念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模式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

具体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应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运行。

搜狗问问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由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群众性的普法宣传设施设备、关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制度规范等构成的,有利于法律实施的社会心理支持力量,属于文化的重要内涵。法治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中不重视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中作用的社会心理倾向,形成人人遵从法律的意识,创造出有利于法律实施的社会氛围。

治文化实际是文化的一种。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因素,法治文化就是体现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能够促进法治进步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及相应的文化现象等;

另一方面是在法治领域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一种文化。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做了相当大的努力。比如,十八届四中全会规定了宪法宣誓制度,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就是营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

再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五四宪法”资料馆,这实际上是一个纪念馆博物馆,也是营造法治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载体。还有很多单位很多地区设有法治广场、宪法大道等。这种有形的载体可以提醒人民群众法治的重要性、宪法至上性并营造出一种法治氛围。

另外,组织青少年参观法庭、组织学生旁听案件审理,这也是一种法治文化的熏陶。人们在这样一种氛围里长期熏陶,就会形成一种法治信念,就会自觉形成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这就是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名词解释: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法律调整的理论、观念和有关法的制定、法的适用等方面的法律技术的总和。

法律文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知识、意识、技术和调整方法等内容的总和,一般可分为:物化的层面,指法律文化通常以某种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制度的层面,指法律文化表现为与传统相关的各种具体的制度。观念的层面,指人们思想意识中关于法的种种看法。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的趋势表明,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文化的竞争,其焦点又将会主要地表现在法律文化的竞争上,即不同渊源和不同性质的法律文化的竞争与冲突,其主要表现是西方资本主义法律文化与东方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激烈较量。面对这种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要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高瞻远瞩,从未来发展的高度认识和构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以抢占未来世界发展的最佳起跑点和制高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律文化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海报

上一篇 增值税筹划方法(增值税筹划方法的论文出口退税)
下一篇 出国务工条件的简单介绍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法律文化(法律文化作业)

法律文化的概念是什么,其构成要素包括哪几个 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 ...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