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民法典(民诉法适格原告)

2022-11-30 民法典

《大学》本的解释,急需!!!!!!

明代蕅益大师的《大学直指》最为圆融,可供参考。

大学直指(依古本)

古吴澫益道人智旭述

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无可对待,故名当体。此心前际无始,后际无终,生而无生,死而不死,故名为常。此心包容一切家国天下,无所不在,无有分剂方隅,故名为遍。学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大学。大字即标本觉之体,学字即彰始觉之功,本觉是性,始觉是修,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称大学。

【文分为二,从初至天下平统示性修旨趣,从自天子至终,详示妙修次第。 初中又二,初二节示妙悟之门,次三节示妙修之叙。 初中又二,初直示境观,二点示悟修。 今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只一在明明德,便说尽大学之道,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性中本具三义,名之为德。谓现前一念灵知洞彻,而未尝有形,即般若德。现前一念虽非形像,而具诸妙用,举凡家国天下,皆是此心中所现物,举凡修齐治平,皆是此心中所具事,即解脱德。又复现前一念,莫知其乡,而不无,位天育物,而非有,不可以有无思,不可以凡圣异,平等不增不减,即法身德。我心既尔,民心亦然,度自性之众生,名为亲民。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亲民止至善,只是明明德之极致,恐人不了,一一拈出,不可说为三纲领也。此中明德民至善即一境三谛,明亲止即一心三观,明明德即自觉,亲民即觉他,止至善即觉满,自觉本具三德,束之以为般若,觉他令觉三德束之以为解脱。至善自他不二,同具三德,束之以为法身。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不可思议,止理名为大理。觉此理者,名为大学。从名字觉,起观行觉,从观行觉,得相似觉,从相似觉,阶分证觉,从分证觉,归究竟觉,故名大学之道。

补注 三谛三观三德,详言上编始终心要解。

【二点示悟修。】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之一字,虽指至善,只是明德本体,此节指点人处,最重在知之一字。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当与此处参看。大佛顶经云﹕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即知止之谓也。此中知为妙悟,定静安虑为妙修,得为妙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名能定。外境不扰故,闻所闻尽名能静。内心无喘故,觉所觉空名能安。烦恼永寂故,空所空灭名能虑。寂灭现前,如镜现像故,忽然超越,名能得,获二殊胜故。

补注 大佛顶首楞严经云﹕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闻所闻尽,觉所觉空,空所空灭者,谓能闻能觉能空之心,与所闻所觉所空之境,俱泯也。忽然超越,获二殊胜者,超越世间有缚与出世间空缚,故空假双照,发大慈悲心。

【次三节示妙修之叙】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此启下文两节之义,盖迷明德,而幻成身及家国天下,名之为物。既已迷德成物,且顺迷情,辨其本末,返迷归悟之功,名之为事。既向生灭门中,商搉修证,须知有终始始,宜先。终宜后,古之欲明一节,知所先之榜样也。物格一节,知所后之成案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说个明明德于天下,便见亲民止善,皆明德中事矣。正其心者,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也。诚其意者,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也。致其知者,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也。格物者,作唯心识观,了知天下国家,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现物,心外别无他物也。是故若欲格物,莫若观所缘缘,若知外所缘缘非有,方知内所缘缘不无,若知内所缘缘不无,方能力去内心之恶,力行心内之善,方刀自谦,方名慎独。又祇一明德,分心意知三名,致知即明明德。

补注 离本清净周遍之心,而幻为八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前六识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接,而现之识也。第七末那识,译云染污,执我执法之意根也。第八阿赖耶识,译云含藏,即前七识之所藏也。能转八识,则成四智,转眼耳鼻舌身识为成所作智,转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如是则复还其清净周遍之真心,观所缘缘者,谓观由见所取之相也。外所缘缘,是所缘之境,内所缘缘,是能缘之心。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法二执破,则物自格。犹大佛顶经所云﹕不为物转,便能转物也。知至者,二空妙观无间断也。意诚者,由第六识入二空观,则第七识不复执,第八识之见分,为内自我法也。心正者,由六七二识无我执故,第八识舍赖耶名。由六七二识无法执故,第八识舍异熟名,转成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身修者,第八识既成无漏,则一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皆无漏也。家齐国治天下平者,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乃至十方三世圆满清净也。

补注 真如之体,不变而随缘,随色受想行识五蕴之缘而为人,随善恶净染之缘而为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故皆无自性,当体即是真如,不知是义,而妄执有实人,即为人我执,妄执有实法,即为法我执,我执者,谓执有自性也。能破二执,即得二空。金刚般若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人我执也。又云﹕菩萨应无所住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破法我执也。当知空假中一心三观,是破二执之神方,斩一切罪根之慧剑也。异熟者,因果之名,或异时而熟,或异性而熟,或异处而熟,三世因果之成熟,非一时非一性非一处也。庵摩罗识,译云白净识,即真如本体,色受想行识为五阴,六根六尘为十二处,六根六尘合六识为十八界。曰阴曰处曰界,皆障碍而不清净,区局向不周遍之称,以皆生灭故,皆有漏也。若能转识为智,则皆成无漏。 已上统示性修旨趣竟

【详示妙修次第又为三,初的示格物,须从本格。二详示诚意,必先致知。三更示修齐治平,必有次第。 今初。】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前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元不单指帝王有位人说,恐人错解,今特点破。且如舜耕历山之时,何尝不是庶人?伊尹耕有莘时、傅说在板筑时、太公钓渭滨时,亦何尝不是庶人?只因他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其身,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盖以天子言之,则公卿乃至庶人,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是故自身为物之本,家国天下为物之末。若以庶人言之,则官吏乃至天子,亦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是故亦以自身为物之本,家国天下为物之末。须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名位不同,而明德同,明德既同,则亲民止至善亦同,故各各以修身为本也。前虽略示物有本末,又云致知在格物,尚未直指下手方便,故今的指修身为本,以心意知不可唤作物故,以致诚正皆向物之本上格将去故。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厚,谓责躬宜厚,所薄,谓待人宜宽。若以厚为家,薄为国与天下,便是私情了,会万物而为自己故,谓之知本。自己之外,别无一物当情故,可谓知之至也。初的示格物须从本格竟。

【二详示诚意必先致知】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直心正念真如,名为诚意。妄计实我实法,名为自欺。盖稍习闻圣教,未有不知我法二执之为恶,未有不知二空妙观之为善者。但其恶我法二执,不能如恶恶臭,好二空妙观,不能如好好色,所以名为自欺,不自谦耳。夫臭必知臭,色必知色,可喻良知。知臭必恶,知色必好,可喻致知。今知二执之恶而不力破,知二空之善而不力修,岂可谓致知乎?心外本无实我实法,名之为独。断意中我法二执,断无不尽,修良知二空妙观,修无不圆,名之为慎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此明小人亦有良知,但不能致知,故意不得诚也。闲居,即慎独之独字,虽在大庭广众,亦名闲居。为不善者,即是妄起我法二执,二执为众恶根本。故一有二执,便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正是良知不可昧处。揜不善而着善,是不能诚于中,如见其肺肝然,是不能形其外,故使人得窥其中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十目十手,正是慎独诚中处。润屋润身,正是形外处。心包太虚,故广。体露真常,故胖。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切磋琢磨,致知也。恂栗,诚于中也。威仪,形于外也。盛德,明德之已明者也。致知,则意诚,意诚,则心正,知意心皆明德之别名。致诚正皆明明德之别名。致到极处,诚到极处,正到极处,即名至善。民不能忘,即是亲民,可见亲民、止至善,不是明德外事。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武公之民不能忘,与前王之民不能忘一般。良以明德之中,自具贤亲乐利,横遍天下,竖彻没世,故也。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由武公而溯之文王,溯之成汤,溯之帝尧,皆是自明。自明,即致知诚意也。即躬自厚也。即修身为本也。即知所先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欲诚其意,莫若自新。自新者,不安于旧习也。我法二执,是无始妄习,名之为旧。观我法空,是格物致知,名之为新。苟者,斩然背尘合觉也。日日新者,不肯得少为足。又日新者,不肯半涂而废。又苟日新者,断分别二执。日日新者,断俱生二执。又日新者,断二障种子。

补注 分别二执者,由无始以来,种子内熏,兼随外缘邪见分别之粗执。俱生二执者,全由种子内熏,不待外缘邪教,无始以来,与身俱生之细执也。粗执易断,细执难断。我执又名烦恼障,障大涅盘故。法执又名所知障,障大菩提故。二障种子断,则现行不生。

康诰曰作新。

不是我去作他,只因自能日新,彼便兴起。故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兴即作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只一日新又新,便使民亦自作,命亦维新,可见心外无民,心外无命。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文王,一人耳。对臣下,则各为君。对商纣,则名为臣。对王季,则名为子。对武周,则名为父。可见身是本,而所对皆末也。明德一理耳,对臣下,则名为仁。对君上,则名为敬。对父母,则名为孝。对子孙,则名为慈。对国人,则名为信。可见无所不用其极,无二极也。极,即至善。至善,即明德本体。此文王自谦处,诚中形外处,皆由格物致知,以诚其意,故能如此。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世人不知心外无物,妄谓仁敬孝慈信,可以对君臣父子良民,不可以化顽恶,殊不知只是物未格,知未致,意未诚耳。如文王之使虞芮息争,何必别商听讼之法。大凡不达人我一体,则有争有竞,便名之为无情,非必告谎状,而后为无情者也。今以本无人我之明德化之,故能大畏民志。夫畏民志,则非刑罚之威。大畏民志则使健讼者,亦化而为圣贤矣。非知身为物本,格物致知,以诚其意者,孰能若此也哉!二详示诚意,必先致知竟。

【三更示修齐治平,必有次第。又为四﹕初以心身合释。二以身家合释。三以家国合释。四以国与天下合释。虽如此次第合释,然皆不离修身为本,皆不外于格致诚正之功。 今初以心身合释。】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李卓吾云﹕身字,不必改作心字。首节,见身之有关于心。次节,见心之有关于身。)

身者,前六识身也。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即贪瞋痴等,根随烦恼也。现行熏成种子,故使第八识心,不得其正。

补注 唯识家分根本烦恼为六。曰﹕贪、瞋、痴、慢、疑、恶见。分随烦恼为小中大共二十。小随十,曰﹕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中随二。曰﹕无惭、无愧。大随八。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八识体,本自无所不在,亦无所在。唯其受染法熏,持染法种,随彼染法所起现行,为视为听,为食。面见闻知之妙性,遂为彼所覆蔽矣。盖其光圆满得无增爱者,名之为见。既有所视,便不名见。十方击鼓,十处齐闻者,名之为闻。既有所听,便不名闻。舌根不动,淡性常在者,名为知味。既有所食,便不知味。故前一节深明现行熏种子之失。此一节,深明种子生现行之失。身心相关若此,故必格物致知,以诚其意,然后心正而身修也。有所忿懥等,只是不能格物,故意不诚。不见不闻等,只是不能致知,故心不正。而身不修,问曰﹕前云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云忿懥好乐,皆不得正,前后不相违耶?答曰﹕如恶恶臭,断我法二执也。如好好色,修二空妙观也。二观成就,方能无忿懥等,自无忿懥等私,方能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故知格物致知之外,别无诚意正心之功。

【二身家合释。】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五个辟字,皆是不能格物,故不能致知耳。便是不能齐家之处,何止为身不修耶?莫知子恶,莫致苗硕,亦是为物所蔽,故不能致其知也。后一反结,最为有力,正显修身为本。

【三家国合释】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一一都从修身上说来,玩三个所以字,绝不费力。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妙在心诚求之四字,正与下文民好民恶相合。又与上文五个辟字相反,此皆从格物致知,诚意慎独中来。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为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尧舜之仁,不过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身耳。如此修身,便为天下人榜样,天下人自然从之,何必发号施令哉!令字与帅字正相反,帅,是无心之化,令,是有心之求,达得心外无天下,故不必有心求,不知天下在心中,故不能无心化也。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二诗皆说修身齐家事耳。而治国便在其中,何必求之于国哉!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其仪不忒,只是修身事耳。正是四国,则天下不难平矣。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教。为人兄,止于友。为人弟,止于恭。而后民自法之,可见四国自趋于正,不待我去正他。

【四以国与天下合释】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老老长长恤孤,元即孝弟慈三字,只是变却文法耳。絜矩二字最妙,只须向自身上推去,便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正示人絜矩工夫,不是覆解字义而已。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修二空妙观,如好好色,故无私好。断我法二执,如恶恶臭,故无私恶。无私好,故能民之所好好之,无缘大慈也。无私恶,故能民之所恶恶之,同体大悲也。是谓三界大师,四生慈父。

补注 三界亦名三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皆以修行功德增高而上,其身长寿命,亦皆倍增。然福报尽时,皆堕轮回,皆须师依三宝,方能了脱死生。故佛是三界大师,三界众生,不外胎卵湿化四种,佛等视之如子,拔苦与乐,故佛是四生慈父。

诗云﹕节彼南山,杂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是故二字,顶上三则字来,紧切之极不曰明德。而曰慎德,正显明明德之工夫,全在慎独也。有德此有人,便为下文用人张本。有土有财,便为下文理财张本。若悟大道,则生财亦大道。不于大道之外,别商生财矣。用人理财,是平天下要务,而皆以慎德为本。皆即慎德中事,谁谓明明德外,更有他道哉!观心释者,性具三千,名为天下。慎德,是先悟性体,用人,是智慧庄严,理财,是福德庄严。

补注 佛菩萨缘觉声闻之四圣,天人神畜鬼地狱之六凡,为十法界。十法界之一一界,各有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之十如是。一界各具十界,则有百界千如是。假名五阴国土,各具一千,则有三千,理具事造,又各有三千,而唯是一心,故曰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两重三千,差别极矣。同居一念,唯是平等。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举本必兼得末,末得而本益荣,逐末必全遗本,本遗而末亦失。观心释者,不悟性德,而修顽福,便成魔业。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民散,将何以守财?民聚,何忧乎不富?观心释者,一毫之善,施与法界众生,则能成佛,而九界攸归。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泰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前一大臣,由能格物致知,所以纯是无人无我之心。后一奸臣,由其不能格物致知,所以只有分人分我之心。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唯仁人,无爱无恶,亦唯仁人,能爱能恶。仁,是性体,无爱无恶,是性量。能爱能恶,是性具。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由其不能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以自谦。故不能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不过有所好乐,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遂至亲爱而辟,贱恶而辟耳。可不格物致知,以慎其独哉!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大道,即大学之道。君子,不以位言。忠信,即诚意之异名。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诚心。亦名为忠。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名之为信。自恃为骄,骄则不忠,轻他为泰,泰则不信。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大道,亦即大学之道也。既有大道,何必聚敛哉!生之者众,为之者疾,只是民之所好好之。食之者寡,用之者舒,只是民之所恶恶之。观心释者,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则生之者众。不向三有,则食之者寡。勤策三业,修行五悔,则为之者疾。不向二乘,则用之者舒。又不向二乘三有,皆是食之者寡。观察三轮体空,则是用之者舒。

补注 身业口业意业为三业。五悔者,天台大师,说五种忏悔法。使于昼夜六时修之,名为六时五悔。一忏悔,发露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也。二劝请,劝请十方如来,以转***也。三随喜,于大小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也。四回向,以一切所修之善根,向于众生,又向于佛道也。五发愿,发四弘誓,而导前之四行也。五者皆能悔罪灭恶,故皆名悔。劝请,则灭魔王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罪。回向,则灭倒求三界之罪。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二乘,谓声闻缘觉。但求自度,不发大悲,安于小乘,不求作佛,三轮体空。就布施言,以施者、受者、与施物,谓之三轮。此三轮之相存于意中,称为相之三轮,而非真檀波罗密之行。灭此三轮,住于无心而行之施,为三轮清净之檀波罗密。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檀波罗密,译云布施度也。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观心释者聚财,是染污心修有漏善。长在生死,名为以身发财。不达生财大道,是狂慧枯禅。不能称性修习菩提资粮,不名以财发身。今言生财有大道,即是称性所起,缘因庄严,不向外求。又言以财发身,可见六度万行,阙一不可,不得空谈理性也。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此二节,以用人理财合说,尤见二事只是一事。须是先慎乎德,方能用人,方能理财。大约贤臣,决以爱民为务。聚敛,决定便是小人。故仁者只须得一贤臣,则不必聚财而恒足。不仁者只是一味贪财,则小人便得进用而致菑也。观心释者,由悟法身,方知性具缘了二因。由智慧力,方能炽然修习菩提资粮,而不成有漏有为。

补注 三因佛性,涅盘经所说。一正因佛性,离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脱之德,故名缘因佛性。三者皆性所具,全性起修,则能成就无漏无为之菩提正道。菩提者大觉之称也。因缘离合,虚妄生灭,谓之有为,三界因果,不离烦恼,谓之有漏。若真如之性,即本无漏无为也。

格致民法典(民诉法适格原告)

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是谁获得的,后来如何了?

1900年1月,天津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向第一届毕业生颁发了一批大学文凭。其中,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亲自将“钦字第一号考凭”颁发给法科第一名学生王宠惠。

“钦字第一号考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它的正上方写着“考凭”两个字,右边书有“钦字第壹号”字样。文凭正文开头书有“钦差大臣办理北洋通商事务直隶总督部堂裕(禄)为……”等字样。文凭里介绍了北洋大学堂的简介,王宠惠的介绍和鉴定,以及王宠惠所学课程。甚至还提到了王宠惠曾祖父、祖父、父亲的姓名。

如今,“钦字第一号考凭”珍藏于天津大学。

那么,获得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的王宠惠,有着怎样的人生历程?

王宠惠是香港人,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1881年。王宠惠的父亲王煜初是一名华人牧师。王煜初一共有6个儿子,王宠惠排行第四。不可思议的是,王煜初6个儿子,个个都是精英名士。长子王宠勋做过汉口汉冶萍煤矿公司经理,次子王宠光创办了扬子机器厂,其余4个儿子都留学欧美,并都拿到了博士学位。

王宠惠自幼在香港长大,入读香港圣保罗学校,接受西方现代科学知识。同时,又在父亲王煜初的督导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样的学习经历,使得王宠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1891年,王宠惠进入香港著名的男子中学皇仁书院学习。1894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堂前身)到香港招生,刚刚从皇仁书院毕业的王宠惠,报名参加考试,一考而中,被该校法科录取。

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按照美国近代模式办学,本科学制为4年。王宠惠的法科需要学习英文、几何学、格致学、身理学、天文学、富国策、通商约章、律法总论、罗马律例、英国合同律、英国罪犯律、万国公法、商务律例、民间诉讼律等20门课程。

王宠惠从北洋大学堂毕业后,应邀到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教了一年书。王宠惠的哥哥弟弟都是留学生,他怎么可能不去欧美走一圈呢?

从1901年到1911年,王宠惠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就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并拿到了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1907年,王宠惠将继《法国民法典》之后,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翻译为英文出版后,成为英国、美国各大学法律学院指定的必读课本。

在20世纪初,清朝启动了所谓的“清末新政”,准备制订宪法,急需熟悉宪法的人才。1911年4月,清朝将王宠惠从美国召回来,参加宪法的修订。可是,王宠惠回国后,并没有前往京城为清朝效力,而是去了广州,参加了同盟会。

短短6个月后,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席卷全国。第二年,以清帝逊位为标志,清朝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由此可见,王宠惠的眼光是很敏锐的。

民国成立后,王宠惠做过外交总长、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成为一名风云人物。

1912年,当中华民国成立后,消息传到海外,令无数华侨为之振奋。2月19日,荷属爪哇岛泗水市华侨,走上街头,升起五色旗,鸣放爆竹,庆祝中华民国的成立。可是,荷兰殖民当局派军警武力干涉,开枪打死了3名华侨,击伤10余人,逮捕1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泗水惨案”。

王宠惠时任外交总长。他多次致电民国政府,要求与荷兰进行交涉,不能像清朝那样,漠视华侨性命,任由列强欺负宰割,“民国初立,岂尚忍辱满清政府放弃责任,漠视侨民”。最终,在王宠惠等人的奔走下,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迫使荷兰释放了所有逮捕华侨,承诺惩治凶手,赔偿和抚恤伤亡的华侨。荷兰政府还表态,以后将对华侨和荷兰人同等对待,绝不歧视。

求2012年杨浦区历史二模答案!第一道选择是古巴比伦的那张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城市国家最早产生的地区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右图(石斧)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原始农业 B.聚族而居

C.贫富分化 D.文明起源

3.“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

A.依法治国 B.尊儒抑法 C.儒法并用 D.儒表法里

4.“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材料立场和视角的变化反映了作者

①开始摆脱神学束缚 ②顺应宗教改革潮流

③具有初步的启蒙思想意识 ④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思想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5. 伴随着国家疆域的渐次扩张,罗马法也经历了历史的演进。下图所示疆域的历史时期,罗马实施的法律是

A.《十二铜表法》 B.万民法 C.公民法 D.习惯法

6.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的四分五裂 B.出现了造纸业

C.实行了郡县制 D.监察体系的完备

7.“它借助于一种伟大的宗教和共同的制度,把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印度人以及非洲不同部落的人团结在一起。……它不仅造就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多元社会,而且创造了一种有着许多独创发现和成就卓越的遗产”。这一“伟大宗教”的创始人是

A.乔达摩悉达多 B.耶稣 C.默罕默德 D.汉谟拉比

8.强盛的王朝往往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唐朝时,增设的相应机构的管理范围大致在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9.雍正皇帝有诗曰:“巧制符天律,阴阳一弹包。弦轮旋密运,针表恰相交。晷刻毫无爽,晨昏定不淆。应时清响报,疑是有人敲。”据此,下列最适合作为诗题的是

A.《咏利玛窦》 B.《咏崇祯历书》

C.《咏自鸣钟》 D.《咏泰西水法》

10.针对王安石变法,苏辙曾提出批评:“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苏辙批评的变法措施是

A.均输法 B.青苗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王安石画像

1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③洋务经济 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下列反映清代长期实行闭关政策根源的观点是

A.“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固有道统”

B.“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C.“南夷之通商……贪而不亲,求而无厌

D.“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3.梁启超留下一幅挽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其中“南海”是指康有为,那么联中的“松坡”最有可能是

A.严复 B.康有为 C.蔡锷 D.袁世凯

14.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留下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里所说“共同奋斗”的主要成果是

A.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开创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D.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15.澳大利亚人维杜卡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但不包括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C.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誓的照片 D.五四运动的有关报道

16.右图宣传画发表期间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是

A.全国农村实行土地改革运动

B.农村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轰轰烈烈展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

“农业合作化是让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7.历史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承认,“为了和平,我们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让步”,“苏联人就象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他所指的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第二次柏林危机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18.下图所列票证见证了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左图票证的退出流通和右图票证的出现反映了

(1965年粮票) (1992年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A.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B.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C.改革开放加快了社会民主政治进程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9.《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文中的……应指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20.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动摇了天主教的权威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21.从以下《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能得出的信息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 99 11600 7954

1879 187 42000 51937

①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②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③俄国逐步完成了现代化 ④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2. 有学者说:“独立战争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立了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材料反映出美国制定新宪法的主要目的是

A.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 B.实现普通公民的平等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

23.“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这句话旨在

A.肯定工业革命对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B.反思英国在世界范围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侵略性

C.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D.强调英国资产阶级主导帝国的发展而非殖民军队

24.“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材料中“输送出去”的渠道指

A.新航路的开辟 B.民族国家的兴起

C.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 D.欧洲各国经济的交往

25.下图是《美国1921—1945年社会经济发展某一指数的趋势图》。这一指数最有可能是

A.工业生产发展指数 B.银行存款质量指数

C.居民贫富差距指数 D.农业生产发展指数

26.《全球通史》中有评论:“在几十年前统治全球对欧洲来说还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但伴随着通讯事业的突飞猛进、内燃机被用于交通领域,技术上的革新和欧洲日益增长的实力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这里的“世界格局”指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27.丘吉尔曾说:“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对“这一失败”的准确理解是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B.苏联“二五”计划后工业超过英国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美苏争霸导致世界长期动荡不安

28.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钢铁产量情况统计(单位:万吨)。表中 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国家代号 1871 1900[

煤炭 钢铁 煤炭 钢铁

① 117.0 6.7 225.0 13.9

② 37.9 1.75 149.8 15.1

③ 41.9 1.77 240.8 24.0

A.美国、英国、德国 B.德国、美国、英国

C.英国、德国、美国 D.英国、美国、德国

29.《十三行(1775-1856)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三角贸易的形成

C.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0.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士大学发表的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指出:“摧毁了纳粹政权之时……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欧洲国家为此进行最初的实践是

A.建立北约 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C.组建欧洲联盟 D.成立欧共体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即许县)。这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史籍中却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和《三国志•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 ,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诸葛亮的《隆中对》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说明

A.史料包含了记录者自身的立场情感

B.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史实记载

C.史料与历史真相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D.自相矛盾的史料不能作为历史证据

32.日本东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中国早在10世纪(即所谓“唐宋之变”)就已经进入“近世”(即近代化的世俗的世界),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近世的文明,比西洋要早3个世纪。以下经济方面的变化最能支撑宫崎观点的是

A.劳役和实物赋税 货币赋税

B.实物农业经济 商品货币经济

C.内陆经济 海洋经济

D.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33.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这组数据反映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1952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387.9

A.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B.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迅速成就巨大

C.农业得以发展但其在济权重大幅下降

D.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进程推进顺利

34.“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这句话说明国际关系中

A.国家利益是各国政策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

B.共同利益者或成朋友,利益冲突者或为敌人

C.“朋友”和“敌人”会因利益的变化而转化

D.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35.上图是民国时期的一幅名为《恭祝民国万万岁》的漫画,该漫画的历史价值在于

A.体现了部分大众对民国政治的殷切期望

B.表达了漫画作者对民主共和的热切追求

C.证实了民国初年专制残余影响根深蒂固

D.反映舆论对民国初年政策措施颇有微词

二、非选择题

36.上一个“中国世纪”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斯彭斯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某一个朝代(2000年1月1日《新闻周刊》):

“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问题:(11分)

(1)请以史实论证美国教授的这一说法,并完成下列表格。 (5分)

观点 证据

①技术发明世界领先

②农业管理良好

③行政管理的试验

④实行普遍的教育

⑤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2)11世纪的中国也饱受后世学者诟病,你认为后世学者会提出哪些不满? (6分)

37. 中世纪城市

材料:“在十字军东征(1096-1291)之后的几个世纪时间里,……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城镇变得越来越富有,封建领主却越来越穷……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

 ——房龙《人类的故事》

问题:(12分)

(1)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指什么现象?转移的是什么“权力”?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实现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世纪“城市不断成长壮大”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表现。(6分)

 

 38.工业革命

材料一: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钱穆《英国通史》

材料二:王斯德《世界通史》“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

所占份额图 ”

材料三: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 年为1/4,1861 年为1/3,1871 年达到了3/5。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1832年 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1842年 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70-1907年 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和医疗保障

1875-1909年 先后有5个住房法出台,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和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问题:(14分)

(1)简述材料一、二、三反映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2)概括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英国经济特点。(2分)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英国制度建设的认识。(6分)

39.君主与民主

材料一:詹姆士一世声称: “国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在人间行使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国王是神在人世间带着呼吸的翻版。”

材料二:霍布斯认为,国家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为了摆脱“人人对人人的战争状态 ,”……人们通过缔结契约建立具有绝对权威的国家来统辖一切。

材料三:恩格斯说:“王权是进步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材料四:卢梭提出,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契约,这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

问题:(13分)

(1)指出前两则材料观点的区别。(2分)

(2)材料三和材料四,关于恩格斯和卢梭对王权的认识是否矛盾?(1分)为什么?(2分)

(3)试从历史角度分析恩格斯所说“王权是进步的”。(8分)

40.革命之大义

材料:

自格致学日明,而天予神授为皇帝之邪说可灭。自世界文明日开,而专制政体一人奄有天下之制可倒。自人智日聪明,而人人皆得有天赋之权利可享。今日,今日,我皇汉人民,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盖欲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嗟予小子无学,顽陋不足以言革命独立之大义。兢兢业业,谨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约为数事,再拜顿首,献于我最敬最亲爱之皇汉人种四万万同胞前,以备采行焉如左:

一、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我同胞皆须自认自己的汉种,中国人之中国。

一、不许异种人沾染我中国丝毫权利。

……

一、先推倒满洲人所立之北京野蛮政府。

一、驱逐住居中国中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

一、诛杀满洲人所立之皇帝,以儆万世不复有专制之君主。

一、对敌干预我中国革命独立之外国及本国人。

一、建立中国政府,为全国办事之总机关。

……

一、全国无论男女,皆为国民。

一、全国男子,有军国民之义务。

一、人人有承担国税之义务。

一、全国当致忠于此所新建国家之义务。

一、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

一、各人不可夺之权利,皆由天授。

一、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

一、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论、思想、出版等事。

……

一、定名中华共和国(清为一朝名号,支那为外人呼我之词)。

一、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

一、自由独立国中,所有宣战、议和、订盟、通商,及独立国一切应为之事,俱有十分权利与各大国平等。

一、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参照中国性质立定。

一、自治之法律,悉照美国自治法律。

一、凡关全体个人之事,及交涉之事,及设官分职,国家上之事,悉准美国办理。皇天后土,实共鉴之。

——摘自邹容《革命军》第六章《革命独立之大义》

(1)你是否同意邹容所言“自格致学日明,而天予神授为皇帝之邪说可灭。”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

(2)邹容提出“驱逐住居中国中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诛杀满洲人所立之皇帝,以儆万世不复有专制之君主。”中国历史的现实演变与该构想有何差异?(6分)

(3)你如何看待邹容对中华共和国的构想?(15分)

杨浦区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模拟测试(二)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30题,每题各2分,31—35每题3分,得分按3110给分,共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C B C C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B A B C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A C C A C C D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得分 ABCD

1130 ABCD

1310 ABCD

0113 ABCD

3110 ABCD

1301

36.(11分)

(1)(5分)

观点 证据

技术发明世界领先 活字印刷和火药的发明与传播

农业管理良好 王安石变法推出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利农措施

行政管理的试验 实行重文轻武的文官体制。

实行普遍的教育 科举制度完善推动教育普及。

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儒、道、佛等哲学宗教并存或理学的兴起

(2)(6分)官僚体制和军队规模臃肿,财政开支庞大;(2分)对少数民族的战事处于不利地位,以输送岁币求和;(2分)在保守势力攻击之下,王安石变法不幸夭折。 (2分)

37.(12分)

(1)中世纪城市的自治斗争。(2分)司法权和行政权(2分)主要通过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来实现。(2分)

(2)(6分)

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发展迅速。(2分)

政治上:城市中形成新兴的市民阶层,与封建贵族共同参政,分享权力,在等级代表会议中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受到重视。(2分)

文化上: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及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在教会的支持下,大学兴起。 (2分)

38.(14分)

(1)工业革命加快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业人口涌向城市。(2分)为满足工业革命和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的需要,英国进口商品以原材料和食品为主,出口则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且额度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逐年增加。(3分)工业化导致英国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分)

(2)特点:工业化水平高;依赖世界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2分)

(3)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通过社会立法,提高劳动者报酬、给予劳动者必要的社会保障。(2分)社会立法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化解了社会冲突。(2分)成为西方各国体制内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但离实现社会公正公平还有差距(2分)。

39.(13分)

(1)詹姆士强调君权神授,王权至上;霍布斯反对君权神授,认为国家是契约的产物。(2分)

(2)不矛盾。(1分)恩格斯从王权确立早期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卢梭从资产阶级兴起,反对封建专制的角度去看待的,视角不同。(2分)或者从作者所处社会时代的角度分析亦可。

(3)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西欧君主和新兴的市民阶级结成联盟,在打击封建领主分裂割据的斗争中,确立了等级君主制,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进步。(2分)15世纪末,王权的强大推动了民族国家的产生。此时,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得到发展,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王权进一步巩固和强化。(2分)各国君主颁行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大力提倡对外贸易,大大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2分)在各国王权的大力支持下,新航路的开辟,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的演进。(2分)即便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后,王权遭到了弱化,但君主立宪政体保障了英国社会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从这些角度看,王权确实有进步的方面。(回答出其中4点即可)

40.(25分)

(1) (4分)

部分同意。(或基本同意)(1分)

理由:邹容所述“格致学日明”,实指西学在中国传播。西学在中国传播后,君权神授或君权天授(或皇帝为天子,代表上天统治臣民)的观点日益动摇(可以涉及自然科学的进步动摇了君权天授的基础),民主的观念日渐传播。但是说君主观点彻底失去市场则为时过早,在革命兴起时保皇势力仍不可小视,在清朝专制统治推翻后,君主思想仍大有市场以至还出现过袁世凯复辟帝制和丁巳复辟(也可以再往后涉及了民国的独裁统治)。(3分)

(2)(6分)

邹容的观点实质上具备狭隘的民族主义性质,满洲人是中国人的一部分而并非外国人。资产阶级革命之初,革命派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但随着革命的展开,革命思想也逐渐成熟。在同盟会成立时,就已经开始区分满洲人与满洲贵族,辛亥革命革命时也并没有“诛杀满洲人所立之皇帝”,而是在给予退位皇帝相应的优待条件,保留皇帝帝号,辛亥革命后满洲人作为一个民族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满分6分,只要能答出以上任意两方面的史实即可得分)

(3)(15分)本题采取分层评价的方法评定。

中间层次:能够两个角度以上评价邹容的构想。两个角度可以是中华共和国的创建途径、创建模式,为何有这种构想、构想的实现概率等,同时能够进行辩证分析,(即不能是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能够做到史论结合。(计8-12分)

低一层次:忽视革命为创建之手段,或忽视全面模仿美国制度中任一方面;或看不到邹容构想中的负面因素(如狭隘的民族主义、过激的革命倾向、全盘模仿美国,脱离中国的实际等)(0-8分)

高一层次:在中间层次基础上,论证充分,史料详实,逻辑严明,文字流畅。(12-15分)

普通公民是否有权利,用武力强制阻止他人违法行为的权利?

普通公民是没有有权利用武力强制阻止他人违法行为的权利,除非是在危害到自己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才可以,但是遇到这种情况是可以第一时间报警的

民法书籍推荐

一、民法史与概述

1、谢怀栻:《外国民商法精要(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2、[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3、[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4、[德]罗尔夫·克尼佩尔:《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与变迁》,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德]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十九世纪德国民法科学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德]维亚克尔:《近代私法史》,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

7、[美]弗里德曼:《美国法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8、[美]弗里德曼:《二十世纪美国法律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9、[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普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二、民法总则

(一)教科书

1、王利明:《民法总则》,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2、[德]哈里·韦斯特曼等:《德国民法基本概念(第1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德] 汉斯·布洛克斯:《德国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4、[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Ⅰ·总则》(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二)体系书

5、[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6、[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7、朱庆育:《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8、李永军:《民法总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

(三)专著

9、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0、邵建东:《德国民法总则编典型判例 17 则评析》,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1、[德]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论》,法律出版社 2013 年版

12、芮沐:《民法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四)注释书

13、石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三、人格权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

1、[日]五十岚清:《人格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2、王泽鉴:《人格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3、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4、谢远扬:《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四、物权法

(一)教科书

1、王利明、尹飞、程啸:《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8 年版

2、崔建远:《物权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3、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4、[日]我妻荣:《新订物权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5、[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第 18 版)》,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二)体系书

6、[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7、王利明:《物权法研究(第四版)》(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8、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中、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版

9、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上、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三)专著

10、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程啸:《不动产登记法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即将出版)

13、尹飞:《物权法·用益物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4、崔建远:《土地上的权利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高圣平:《担保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程啸:《担保物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四)注释书

17、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五)工具书

18、程啸编著:《物权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五、债法总则

(一)教科书

1、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2、王洪亮:《债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3、[德]罗歇尔德斯:《德国债法总论(第 7 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

(二)体系书

4、黄立:《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邱聪智:《新订民法债编通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6、[日]我妻荣:《新订债权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年版

六、合同法

(一)教科书

1、崔建远:《合同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2、王利明:《合同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谢怀栻等:《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二)体系书

5、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三版)》(第 1、2、3、4 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依次出版

6、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上卷)》(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7、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中卷)》(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8、韩世远:《合同法总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9、邱聪智:《新订债法各论》(上、中、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三)释义书

10、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四)工具书

11、程啸编著:《合同法一本通(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7 年版

七、侵权与损害赔偿法

(一)教科书

1、程啸:《侵权责任法教程(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2、[德]福克斯:《德国侵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3、[德]埃尔温·多伊奇等:《德国侵权法(第 5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二)体系书

4、程啸:《侵权责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5 年版

5、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6、王泽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三)专著

7、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澳]彼得·凯恩:《阿蒂亚论事故、赔偿及法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9、[美]彼得·凯恩:《侵权法解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0、邱聪智:《从侵权行为规则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1、[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四)释义书

1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五)工具书

13、程啸编著:《侵权责任法一本通》,法律出版社 2018 年版

八、民法方法论

(一)入门阶段

1、[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2、[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请求权基础》,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3、[日]北川善太郎:《日本民法体系》,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二)初级阶段

4、[德]齐佩利乌斯:《法学方法论》,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5、[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梁慧星:《民法学解释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三)高级阶段

7、王利明:《法律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8、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9、[德]卡尔·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14 年版

10、[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

九、法经济学著作

1、[德]汉斯-贝恩德·舍费尔等:《民法的经济分析》(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第 6 版)》,格致出版社 2012 年版

3、[美]斯蒂文·沙维尔:《法律经济分析的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4、[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第七版》,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

5、[美]卡拉布雷西:《事故的成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6、[美]兰德斯、波斯纳:《侵权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十、民法思维与案例分析

1、王泽鉴:《民法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2、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3、国家法官学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法律适用方法:侵权法案例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4、国家法官学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法律适用方法:合同法案例分析》,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年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海报

上一篇 民法典对婚姻(民法典对婚姻彩礼的规定不超过)
下一篇 双百民法典(人民网法学会双百活动)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格致民法典(民诉法适格原告)

《大学》本的解释,急需!!!!!! 明代蕅益大师的《大学直指》最为圆融,可供参考。大学直指(依古本) 古吴澫益道人智旭述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即指...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