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实质(民法典实质担保观的规则适用与冲突化解)
民法典的本质特征
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在各国法律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民法”一词有着多种含义,应分别从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规。在我国,虽无民法典,但有做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以及大量的单行民事法律和法规,因此,我国虽不存在着形式意义上的民法,但实质上的民法是存在的。《民法通则》第2条从民法调整的对象和任务的角度,给我国民法下了一个定义,即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具有以下本质和特征:
(一)民法是私法
民法是私法的核心部分。私法领域奉行私法自治,民事主体有权在法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从事民事活动,通过法律行为构建其法律关系。民法是私法表明民事法律规范的主体为任意性规范,当事人的约定优先于法律的规定。
除民法之外,民事诉讼法、国际私法等,也应当属于私法的组成部分。
(二)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最基本的职能在于对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这就使民法具有权利法的特点:A、民法始终以保护权利为己任;B、现代民法体系的构建是以权利为基本的逻辑起点;C、民法通过权利确认当事人的行为规则;D、民法通过救济手段确认权利。
(三)民法是实体法,既是行为规范又是裁判规则
民法作为行为规范,具有确立交易规则和确立生活规则两个方面的功能。行为规范在逻辑上必然是裁判规范,否则行为规范就失去了其诱导人们从事行为的功能。但裁判规范并不必然是行为规范,例如民法关于权利能力的规定等就不是行为规范。裁判规则可以间接地促使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从而积极地作用于行为规范。
(四)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民法的支持,同时民法制度也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构建,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首先,从历史上看,民法始终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从民法的内容来看,民法调整的财产
关系实际上主要就是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通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归属关系也是服务于财产交易关系的,而交易也是最终成为财产归属的转换。与之相适应,形成了以调整财产所有和财产交换为目的,由民事主体、物权、债和合同等制度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民法体系。如果我们要确认我国的经济是平等等价、自由竟争,由市场引导生产要素自由流转和组合的市场经济,那么就应当充分贯彻意思自治、诚实信用、鼓励交易、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理念,需要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对民事主体的权利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市场经济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以民商事规则的成熟为标志的。
(五)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
市民社会原指伴随着西方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而出现的、与国家相分离的社会自治组织状态。黑格尔首先提出之一概念,提出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和对立。
由于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的分离,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基本法也相应的产生、发展。现代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他既是市民社会的成员,也是国家的公民。其以市民社会成员的身份为实现自己的权利,而与他人达成各种民事关系,必然要求获得民法上的保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权利典章,是市民社会中民事权利的保护神。而市民社会的关系都要求通过民法的调整以实现市民社会的正常秩序。在建立和完善我国市民社会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确立完善的民法制度来加以推动,并通过民法来规范市民社会,并大力弘扬市民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加大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保障。
对《民法典》的理解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为保障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使得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符合,国家不断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
一个社会想要发展,法治建设若不以民主为实质和灵魂,若不对人民群众的全部社会权利与责任予以落实和保障,就难免成为少数人的特权,难免沦落为人治主义的强力工具。而《民法典》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恰是协调民主与法治最好的保障,为民主创造稳定的运行和发展空间,为民主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法典以民主机制形成的法律制度,更能体现公共利益的导向,使法治为保障人权、自由及促进人们的幸福生活服务。
《民法典》在原本法律的基础上,反映了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增添了更多保障人权、民事权利等方面的法条,例如保障腹中胎儿的人格权利,遗产继承权,高空坠物致人伤亡的法律赔偿以及重新定义了猥亵罪以更好的保障受害者的权益等,由此可见,《民法典》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保障民生福祉,明确法律边界,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有效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
《民法典》的此次更新,更是事无巨细的关注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无论是针对校园贷、游戏装备购买、房屋居住权的保障还是老人摔倒不敢扶的问题,《民法典》都一一给出了相应的答案和应对措施,这为解决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之间的矛盾,完善基层法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民法典》的成型也并非一蹴而就,先是各人民政协、人大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下达基层,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再通过参与座谈会抑或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发挥审议权和表决权,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再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报中央的人民代表大会,经统一意见表决后,成功科学立法,再由各行政机关上行下效,将法律规范落实到群众。
《民法典》自建立时起就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中国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营造了和谐安定、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建设环境,如今的《民法典》又在一个新的起点为着实现“双百目标”的达成,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民法典是什么东西
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司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有的民法典会酌采习惯法作为补充规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规定以当事人间司法自治的方式弥补各种法规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扩展资料: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起草。课题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烟台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法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深圳大学法学院、中国建银集团法律部等单位的26人组成。
梁慧星学部委员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该草案采用德国潘德克吞编制体例,分为总则、物权、债权总则、合同、侵权行为、亲属、继承七编,共计1947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民法典
你所理解的民法本质是怎样的
1、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与一定社会发展时期中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从本质上讲,民法就是把一定社会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的。
2、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关系主体地位的平等性,是民法同诸如行政法、劳动法等其他许多法律部门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3、民法,是调整民事主体间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民法学研究领域,可将民法区分为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形式意义上的民法,仅指系统编纂的民法典;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则包括民法典和其他一切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在我国,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又可称为广义上的民法,包括《民法通则》和物权法、债与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婚姻法、继承法以及公司法、海商法、保障法、破产法、票据法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