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新政策解读,居民养老保险2021年新政策?
居民养老保险2021年新政策?
2021年养老保险政策的新变化:
一是社会保障救济政策,到2020年底,企业需要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二是统筹实施省级养老保险,最后为全国统筹做好准备。省统筹是指全省养老保险政策相同,包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养老金计算方法、养老金发放时间等都是统一标准。
三是清理重复参保、重复参保,即多个养老保险要异地同时缴纳。
四是养老金不再支持一次性补缴,主要针对职工养老保险。现行规定是:45岁以下、60岁以下未缴纳社保的居民,不再允许一次性缴纳15年的养老保险费。
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和企业养老金有什么区别?
4月21日,国家正式发布了关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文件,这意味着未来个人养老金将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对这个文件的出台,其实早在市场的意料当中,因为从去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在部分银行试点养老理财产品的运行,到了今年,养老保险理财产品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银行养老保险理财产品推出之后,当时就有很多人预测个人养老金推出应该不远了。
现在看来,目前个人养老金的发展确实如之前的市场预测一样。
而我国之所以要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其实就是为了顺应我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这几年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目前全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至少达到2.5亿以上,而且未来老年人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
但是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却面临着生育率下降,甚至未来还有可能出现人口下降的情况,如此一来依靠传统的养老金模式,已经不能顺应老龄市场的变化。
按照目前我国养老金结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仍然是占到绝对主力,其占比达到66%以上,然而第2支柱以及第1支柱的规模却相对比较小。
之前曾经有一些机构研究过,截至2020年末,我国第三支柱,也就是个人养老金的资产规模余额只有1.6万亿左右,这个规模是非常小的。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个人养老金的资产规模非常大,比如目前美国个人养老金的资产余额已经达到14.8万亿美元左右。
相比之下,我国养老金第3支柱的占比就很小,规模也很小,在这种背景下积极鼓励个人养老金的发展,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很多人可能不熟悉,那个人养老金制度跟普通的企业养老金有什么区别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首先要了解一下养老金的三大支柱,目前各国的养老金基本上都有三大支柱。
第1支柱就是社会统筹养老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城镇职工养老金体系以及城乡居民养老金体系。
第2支柱是企业年金,目前有些优质企业都会给员工购买职业年金。
第3支柱是个人养老金,也就是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个人资产配置。
下面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个人养老金跟企业养老金到底有什么区别。
1、强制性不同。企业养老金也就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这是强制性的,只要员工跟企业签署劳动合同,那就必须购买养老保险,如果企业不购买就会面临各种处罚。
但个人养老金并没有强制性,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到底要不要购买个人养老金。
如果大家收入能力比较高,那可以选择购买,如果大家收入能力有限也可以不购买。
2、缴费主体不同。企业养老保险缴费主体有两部分,一个是企业,一个是职工,其中企业占比16%(有的地方是20%),职工占比8%。
而个人养老金的缴费完全由个人承担,不涉及任何第三方。
3、缴费金额限制不同。虽然企业养老保险跟个人养老保险制度都有缴费上限限制,但限制的金额却大有不同。
目前企业养老保险的交费限制是上年度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对那些工资水平比较高的城市,有个别优质单位一个月缴费的基数就可以达到3万多块钱,对应个人和单位缴纳的社保金额就可以达到五六千块钱。
但是个人养老保险缴费上限就没有那么高,按照国家规定,目前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上限是一年12,000块钱,平均到每个月最高就是1000块钱。
4、运行方式不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运行方式很简单,企业和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都得统一交由各地的社保基金管理,至于社保基金怎么投资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而个人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方式完全不一样,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由个人自主选择投资理财产品,只要大家开通了相关账户之后,就可以在上面购买各类理财产品,还有保险产品,这种自主性更高。
按照国务院的相关规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可以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
5、风险不同。整体来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风险其实是很小的,或者说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只要大家达到退休年龄并满足一定的缴费条件之后,就可以正常领取养老金了。
但是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风险则不一样,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资金配置因为由个人自主选择,所以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假如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了,这种风险得由个人自行承担。
当然个人养老保险平台上面的理财产品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一些安全性理财产品,从长期来看基本上都不会出现亏损,所以整体风险是非常小的。
2022年养老保险补缴新政策?
1.统筹范围内,仍与单位存续劳动关系、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因各种原因应保未保、中断缴费或欠费的,可补缴2018年6月30日(含)以前应保未保年限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2022补交养老保险新政策
2.具有市户籍,曾在我省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有过工作经历,但因各种原因解除劳动关系或离开原单位,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中断缴费的,男满45周岁、女满40周岁的人员,可凭有效原始材料,以个人身份补缴2018年6月30日(含)以前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
3.具有市户籍,2018年6月30日(含)以前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可以个人身份补缴领取工商营业执照至2018年6月30日(含)以前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最新补缴养老保险计算
1.补缴金额:补缴金额=补缴时上年度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应补年度的欠缴指数×缴费比例×补缴系数:
2.个人帐户金:个人帐户金=补缴时上年度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应补年度的欠缴指数×11%×补缴系数。
3.个人帐户金中的个人缴纳部分:个人缴纳部分=补缴时上年度社会职工平均工资×应补年度的欠缴指数×个人缴费比例×补缴系数。
4.计算个人帐户金和个人帐户金中的个人缴纳部分公式中的应补年度不得早于1996年。
5.补缴金额累计计算。
2σ22年养老保险有什么新政策吗?
去年,养老保险的政策是可以一次性补缴15年的养老保险费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满60周岁是交费年限未满15年,无论何时参保,都可以一次性补缴15年。可见,这项补缴政策对于参保人员来说是非常好的。而在2018年1月1日起,这些政策开始停止执行。也就是说2018年1月1日以后达到60周岁且未参保缴费的居民,不再发放老年人生活补助,年满45岁周岁不满60周岁且未参保缴费的居民,不再允许一次性趸缴15年的养老保险费。
2021年国家对灵活就业人员养老的三个新政策是什么?
变化一:每年缴纳改为银行代扣
对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而言,以前的缴费方式是一年一次性缴纳。从今年开始,所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将由银行代扣。在这个过程中,灵活就业人员要到银行办理代扣手续,办理这个手续需要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以及社保卡,到社保局办理银行代扣的手续。银行代扣每月有三次扣款机会,分别在上旬,中旬和下旬进行。
变化二:按照自然年度缴费
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的都知道,社保缴纳是从每年的7月份到次年的6月份,算所一个完整的缴费年度。这样的计算方式,今每年的财政统计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从今年开始,社保缴费年度将改为从1月到12月计费。也不会分上半年缴费和下半年缴费。
变化三:社保缴费基数变化
不论是职工还是灵活就业人员,每年的社保缴费基数都在变化。有的人社保缴费基数变大,有的人社保缴费基数变小。这取决于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的变化,和社保缴费年度的变化。2021年,社保缴费基数有新的变化,大家要关注自己的社保缴费基数调整情况及时按照调整后的基数缴纳自己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具体每个人的缴费基数能够调整到多少?要咨询当地的社保部门或者是居住小区所在的社区管委会。
变化四:缴费年度发生变化
新年开始,社保缴费基数发生变化,根本原因在于2点,一是社平工资发生变化;二是社保缴费年度发生变化,这2点新变化决定了2021年社保缴费水平有新变化,如果我们灵活就业人员不了解这些新变化,逾期可能会影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享受。社平工资发生变化,还比较容易理解,毕竟经济在发展嘛!缴费年度变化是什么意思呢?说明白了,就是过去上一年7月至12月加上当年1月至6月为一个缴费年度,改为每年1月至12月为自然缴费年度,这样的话,自然年度内社保缴费基数保持一致,不会再分上半年和下半年。
变化五:缴费方式发生变化
自从使用自然年度征缴社保费后,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方式发生变化,由过去一年一次性缴费改为按月通过银行代扣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每月上、中、下旬分别进行代扣,先代扣职工医疗保费,后代扣养老保险费。这样就要求我们灵活就业人员及时办理银行代扣手续,未办理代扣代缴的灵活就业人员,请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社保卡到社保局办理银行代扣手续。
每月按什么标准缴纳?
根据社平工资变化,对2021年1月-2021年12月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基数进行调整,灵活就业人员职工费率没有变化,养老费率20%、医疗费率8.5%。职工养老保险分60%、80%、100%、200%、300%五个缴费档次,每月分别缴费603.4元、872.87元、1091.05元、2182.1元、3278.14元;职工医疗保险按缴费基数3017.01元,费率8.5%,每月基本医疗费256.45元、医疗救助保险18元,合计每月缴费274.45元,一年医疗费3293.4元。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