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唯一住房执行,2021民法典唯一住房不执行条件?
2021民法典唯一住房不执行条件?
一、2021民法典对唯一住房规定是什么?
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5〕10号),对于2004年的“唯一住房不得执行”条款作了调整。具体内容是:
1、金钱债权执行: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被执行人以执行标的系本人及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居住房屋为由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对被执行人有扶养义务的人名下有其他能够维持生活必需的居住房屋的;
执行依据生效后,被执行人为逃避债务转让其名下其他房屋的;
申请执行人按照当地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为被执行人及所扶养家属提供居住房屋,或者同意参照当地房屋租赁市场平均租金标准从该房屋的变价款中扣除五至八年租金的。
2、执行依据确定被执行人交付居住的房屋:自执行通知送达之日起,已经给予三个月的宽限期,被执行人以该房屋系本人及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的必需品为由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5〕10号)在实质上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这是因为,唯一住房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必需品,更不完全等同于生存权。法律真正所要保护的,是生存权中的基本居住权利,而非被执行人对于住房的所有权。因此,如果被执行人的唯一住房属于“豪宅”,面积大小、房间数量等远超社会一般民众的居住水平,自然不属于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或者,被执行人并不实际使用该房屋,房屋的主要用途并非家庭自住,而是用于出租经营,此时对唯一住房的执行也不会对被执行人产生任何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新增设了居住权这一种物权形式。《民法典》第366条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不得转让和继承。由此可见,居住权的核心在于“用益”,而非“所有”,因此更无需对被执行人对于唯一住房的所有权进行特别保护。
二、唯一住房可以执行的具体情形: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最高法执行局的解读,唯一住房可以执行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一)针对金钱债权的执行,对被执行人保障力度相对较大,对被执行人有扶养义务的人名下有其他能够维持生活必需的居住房屋。例如,被执行人是老年人,虽然其名下只有一套住房,但是子女住房多,足以保障被执行人的生存。此时,就没有必要对被执行人进行特别保障。
执行依据生效后,被执行人为逃避债务转让其名下其他房屋。即,被执行人名下本来有多套房产,执行依据生效之后,为了逃避债务,转移自己名下的房产,造成了只有唯一住房。这不属于保护的对象,因为其目的就是为了逃避债务履行。
申请执行人按照当地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为被执行人及所扶养家属提供居住房屋。根据原建设部2007年制定的《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建设部令第162号)第14条的规定,新建廉租住房,应当将单套的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根据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需要,合理确定套型结构。但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提供符合条件的居住房屋客观上存在较大困难。
申请执行人同意参照当地房屋租赁市场平均租金标准,从该房屋的变价款中扣除五至八年租金。这主要是考虑到被执行人向当地政府申请生活保障和救济,需要一定的周转时间,所以规定了5—8年的期间。租金标准各地不同,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大数据房产服务平台公开信息,当前北京市平均租金92.2元/月/平方米,住宅月租8120元/套(以实时查询的数据为准)。
(二)针对非金钱债权的执行
这类案件中,执行依据本身就是交付居住的房屋,人民法院必须按照执行依据所确定的内容执行。但考虑到被执行人需要一定的周转时间,所以给予3个月的宽限期。3个月宽限期满仍未搬出的,强制迁出。
2021民典法唯一房屋能执行吗?
唯一住房也可以执行
之前有规定,被执行人的所需居住用房可以被查封,但是不可以进行拍卖和抵债。从2021年开始规定有变化,“唯一住房”也可以被执行。
情况之一,被执行人为了躲避债务,将其他房产转入他人名下,让自己只剩一套房,这种情况会被执行;
情况之二,唯一房产的价值远超生活所需,也可以被执行。
民事强执法里唯一住房是怎么处理的?
之前处理过一起。
唯一住房强制执行的话,按规定需要预留5-8年租金给被执行人。但房子强制执行的话,最为重要且麻烦的工作便是腾房。因为没有腾房而买了法拍房,最后发生住不进去的情况实在太多。如果房子没有腾空,很多人根本就不敢买,后面麻烦一大堆。前面办理的那起执行案件中,房子里面住了一个八十几岁,并且还患有点老年疾病的老人。所以真的很不好处理。这种时候,法院根本就不会强行腾房。这种强行腾房,搞不好会造成其他问题,法院是不可能为申请执行人承担这部分风险。所以还是得和被执行人方去协商,去解决腾房的问题。因为实在没办法,当事人最后也预留了将近二十万元给被执行人方作为解决住房问题。规定是规定,但执行起来,落实起来,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涉及老弱病残等情况,很多问题很难解决。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