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自由行为(忘却行为和原因自由行为)
原因自由行为是什么
【法律分析】:原因自由行为,也被称作原因上或原因中的自由行为,是可追溯到很早以前的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一重要概念,我国传统刑法学中没有这一概念。关于这一理论的内涵,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比较主流的是狭义说,它的主要观点是“原因自由行为是由于先行行为即原因行为导致行为人完全丧失刑事责任能力,并且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了犯罪”;广义说除了狭义说所包含的“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以外,还包括“行为人在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情况下实施犯罪”的情况。
这两种学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原因自由行为是否包含在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的犯罪行为。中国早期的刑法学界,原因自由行为是“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由于自己故意或过失的行为,导致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的状态,并在此状态之中实施了符合犯罪构成的事实。”
原因自由行为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1、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实行行为时不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造成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障碍的行为被称为原因行为,某一犯罪的实行行为被称为结果行为。这两部分在时间顺序上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原因行为时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原因行为不是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结果行为是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但结果行为时行为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或者没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这样,给刑法对行为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进行处罚提出了难题:原因行为不可罚,而结果行为不当罚。这一特征也为原因自由行为是否可罚提供了讨论的基点。
2、行为人在有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的原因行为和因此造成的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的结果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在时间上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在发生上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如果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才陷入刑事责任能力障碍,当然不成立原因自由行为;如果行为人不是由于自己的故意或过失使自己陷入无刑事责任能力状态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状态,而是由于其他的非主观原因(如误食麻醉药)使自己陷入无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实施了犯罪行为,不能认为其构成原因自由行为。如果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则需要借助刑法的其他理论,并具体结合案件事实,将其判定为意外事件,抑或是追究其他人的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八条 第四款 关于醉酒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有关规定,可看作是这一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但不可否认,这一条文的规定是存在很大缺陷的,立足我国刑法学研究原因自由行为,对丰富我国刑法理论,指导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请问什么是原因自由行为?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为您带来答案:
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虽然没有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但是导致能力丧失的原因是自身罪过。原因自由行为与醉酒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原因自由行为可以分为故意的和过失的:一,故意的原因自由行为。就是指行为人故意让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的状态,并决定利用自己的无责任能力状态,追求一个犯罪行为的发生或放任一个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这种现象,应当直接以故意犯罪论处;二、过失的原因自由行为,这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陷入无责任状态,遇见自己有可能在无责任状态下实施犯罪,但轻信能够避免或者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如果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您电话咨询我们的律师,会为您带来更加详细的解答。
原因自由行为是故意还是过失
法律分析:原因自由行为可以分为故意的和过失的:一,故意的原因自由行为。就是指行为人故意让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的状态,并决定利用自己的无责任能力状态,追求一个犯罪行为的发生或放任一个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这种现象,应当直接以故意犯罪论处;二、过失的原因自由行为,这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陷入无责任状态,遇见自己有可能在无责任状态下实施犯罪,但轻信能够避免或者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