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产假158天(最新教师产假158天湖北)
教师158天产假规定
国家并未单独规定教师的产假,所以教师按照通用规定享受产假。新产假158天的计算是,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部分地方有晚婚晚育假期60天。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教师产假多少天2022规定
教师产假一般是98天,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下列福利待遇:(一)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一孩延长产假六十天,二孩、三孩延长产假九十天,自生育之日起按照自然日计算;不影响晋级、调整工资、计算工龄;用人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给予其他优惠待遇;(二)男方享受十五天护理假,护理假期间的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由用人单位照发;(三)在子女三周岁内,夫妻双方每年各享受十天育儿假,育儿假期间的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由用人单位照发。女方因无业、失业、灵活就业以及其他非应保未保原因未能享受产假和生育津贴待遇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具体对象和标准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
法律依据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浙江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二条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下列福利待遇:(一)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一孩延长产假六十天,二孩、三孩延长产假九十天,自生育之日起按照自然日计算;不影响晋级、调整工资、计算工龄;用人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给予其他优惠待遇;(二)男方享受十五天护理假,护理假期间的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由用人单位照发;(三)在子女三周岁内,夫妻双方每年各享受十天育儿假,育儿假期间的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由用人单位照发。女方因无业、失业、灵活就业以及其他非应保未保原因未能享受产假和生育津贴待遇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具体对象和标准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
法律依据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浙江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二条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下列福利待遇:
(一)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一孩延长产假六十天,二孩、三孩延长产假九十天,自生育之日起按照自然日计算;不影响晋级、调整工资、计算工龄;用人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给予其他优惠待遇;
(二)男方享受十五天护理假,护理假期间的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由用人单位照发;
(三)在子女三周岁内,夫妻双方每年各享受十天育儿假,育儿假期间的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由用人单位照发。
女方因无业、失业、灵活就业以及其他非应保未保原因未能享受产假和生育津贴待遇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具体对象和标准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
教师产假158天算寒暑假吗
158天产假,寒暑假应该算在里面。因为寒暑假并非法定假日,而是教师因为特殊职业所享受的一个空闲的时间段。况且对于其他职业而言,158天产假当中常常不可避免的会包含春节、端午、劳动节等假日,这些假日也都会被包含在158天产假当中,而不会专门拿出来另外算时间。所以,寒暑假应当算在158天产假当中。
新产假158天是怎么算的
新产假158天计算方式是98天加30天晚育假加15天加15天,合起来就是158天。产假是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八天的产假。
一、公司不放产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处理:
1、当事人可以和单位进行协商;
2、协商不成可以通过劳动仲裁,也可以提起诉讼。
二、延长产假的条件如下:
1、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
2、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
3、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
4、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总之,新产假158天计算方式是98天加30天晚育假加15天加15天,合起来就是158天,若公司不放产假当事人可以和单位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可以通过劳动仲裁,也可以提起诉讼。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