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年龄方案(延迟退休年龄方案什么时候实施)
延迟退休方案2022年正式实施
参保人员的退休年龄按以下办法确定:
(一)男满60周岁,女干部满55周岁,女工人满50周岁,女灵活就业人员满55周岁。以下情形从其特殊规定:
1、女工人,50周岁时在管理技术岗位上工作,或者在管理技术岗位上工作累计满5年且45周岁后在管理技术岗位上工作过的,按照女干部退休年龄执行;
2、女灵活就业参保人员和女失业人员,曾为原固定工的,或者原在国有企业工人岗位上工作且在原劳动保障部劳社部发〔2001〕20号文件下发之前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或者50周岁时其曾在用人单位工人岗位上的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合计满15年的,按照女工人退休年龄执行。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女失业人员,退休年龄按55周岁执行。
(二)男满55周岁,女满45周岁,且符合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从事国家明确的提前退休特殊工种工作并达到规定年限。符合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条件的参保人员,经职工与企业协商一致,可在本项规定的退休年龄与上一项规定的退休年龄期间选择退休时间。
(三)男满50周岁,女满45周岁,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经设区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四)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同意,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参保人员可推迟退休,推迟退休的时间最短不少于一年。
本实施办法实施后,符合第(一)项第2目条件的超龄人员,可以按其现申报时间办理退休手续,经批准后从申报次月起领取基本养老金。
延迟退休年龄最新规定2022年新政策解读
对于大部分劳动者来说,退休意味着不用再交社保,也不用再辛苦工作,所以很多人都向往退休。自国家提出延迟退休以来,最新退休年龄是多少岁一直是社会热门话题。今天就来看看,退休年龄最新规定2022年新政策解读,2022年法定退休年龄最新规定。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即延迟退休政策。目前,国家正在开展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属于国家顶层设计,各省没有自行出台相关政策的权限。2022年至今(8月5日)国家还没有公布延迟退休政策。
2022年有关退休的政策:
1、2022年5月1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2022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人社部发〔2022〕27号)
2、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办法》(退役军人事务部令第5号)
2022年法定退休年龄最新规定
1、干部法定退休年龄2022
《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都可以退休:
(一) 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五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十年的;
(二) 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参加革命工作年限满十年,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三) 因工致残,经过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方案
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即是采取较缓而稳妥的方式逐步延长退休年龄。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推出至少5年后即2022年再渐进式实施。届时,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时间,直到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那么如何实施延迟退休?
一是会根据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劳动力状况把握调整的节点和节奏;
二是将“小步徐趋、渐进到位”,每年只延长几个月的退休时间,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过渡,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三是会有社会预告,让大家有心理预期。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一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2025年正式延迟退休计算表
2025年延迟退休年龄表
1、2025年延迟退休年龄表还没有最终确定,目前,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仍为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而长期从事特殊工种的劳动者提前退休,其中特殊工种包括从事井下、高空、高温、低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满55周岁,女满45周岁,从事特殊工种时间达到规定年限的,可以办理提前退休;
2、2025年延迟退休年龄表何时实施退休还是未知数,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_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公布,提倡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但截止现今并没有明确的政策出台,我国实行延迟退休的时间还没有最终确定。十四五规划纲只是开始,并不是最终决议,不过从以往人社部答复来看,延迟退休已是必然,渐进式延迟退休是热点方案;
3、2025年延迟退休年龄表虽然并非官方宣布,但实施延迟退休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是越来越强了,因为,现在中国已经有2.5亿多老年人口,有1.2亿多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预计到十四五末也就是2025年,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老年人口可能超过3亿。所以,大家还是做好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做好65岁之前还工作的准备...
2025年开始延迟退休表
1、对于2025年开始延迟退休表,相信不少朋友都还是比较关注的,根据人社部的最新回应,关于延迟退休政策,国家层面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目前,人社部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适应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的需求,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措施;
2、从人社部的回应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延迟退休政策正在研究和制定之中,但截至目前,并没有具体的出台时间表,2025年开始延迟退休表仍不确定,不过,有专家建议,可将法定的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每年延迟1岁,到2025年正式完成延迟退休;
3、目前,官方尚未公布具体的延迟退休时间表,所以延迟退休什么时候会实行,或是2025年开始延迟退休表,都还不得而知。有专家表示,考虑到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和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提出已经有多年时间了,未来5年内,延迟退休是有望出台的...
延迟退休政策是什么
我国实行延迟退休政策,具体如下:延迟退休指的是劳动者每年延长几个月退休,直到达到新的法定退休年龄。按照我国最新的退休政策,男女退休年龄都应该在2045年达到65岁,因此女性每三年延迟一岁,男性每六年延迟1岁。”与此同时,退休养老保险也要进行延迟,从2033年每三年延迟1岁,直到2045年。
法律依据
《国务院关于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 我国将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争取今年完成方案制定,后年正式推出,方案推出至少五年后。根据人社部方案将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每年延长几个月退休年龄,直到经过相当长时间达到新拟定的法定退休年龄。
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
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从2033年开始每3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完成。
2022开始延迟退休年龄对照表官方
一、延迟退休年龄新规定
据相关报告建议,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
在具体建议中,报告提出,首先,实现养老金制度并轨,将退休年龄归为两类:职工养老保险领取年龄和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年龄。
其次,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分两步走。
第一步
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时,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
第二步
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
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存在大量低龄退休人员,开发其潜力是今后的主要方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报告认为鉴于我国退休年龄规定始于几十年前,已经显得过低。报告建议按照并轨先行、渐进实施和弹性机制的原则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具体来说,首先,实现养老金制度并轨,将退休年龄归为两类:职工养老保险领取年龄和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年龄。
其次,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分两步走。
再次,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从2033年开始每3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完成。同时在退休年龄改革中引入弹性机制,可考虑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或延迟5年退休,但养老金待遇与退休年龄挂钩。
报告通过测算表明,延迟退休年龄可有效改善城镇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增加城镇适龄(退休年龄以下)劳动年龄人口,延缓其比重下降趋势。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自2000年起每年度发表,通常以鲜明的主题总结人口与劳动问题及研究成果,展望和预测未来人口、劳动与发展。
二、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目前我国退休年龄标准,是建国初期人均预期寿命40多岁的情况下制定的。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曾介绍称,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尹蔚民介绍,我国目前的退休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确定的,当时人口的预期寿命不到50岁。现在新中国成立已经60多年,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的预期寿命已达70多岁。而我国的退休政策没改,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有8000多万,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综上所述,我国决定延迟退休也是因为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如果过早的退休会让中国经济滞缓不前,所以延迟退休年龄2018年已经将计划推上了日程,预计在会在2018年以后女性职工每隔三年就会延长一年,而男性职工是每隔五年,力求在几十年后能够让男女的退休年龄达到一致。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