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解读完整版2021,2021民法典第235条解读?

2022-10-27 民法典

2021民法典第235条解读?

《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五条是物权编的其中一条,规定的内容是权利人的返还原物请求权。具体来说:享有这一权利的人应当是物权人,被请求方则是无权占有人。

权利人有权要求无权占有人返还原物以及孳息,这种请求权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行使,并且,返还原物请求权属于物权请求权,行使权利不受诉讼时效或者是除斥期间的限制。

2021民法典全文继承法?

一、遗产继承法新规定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条 【继承权受国家保护】国家保护自然人的继承权。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条 【继承开始的时间及死亡先后的推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相互有继承关系的数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难以确定死亡时间的,推定没有其他继承人的人先死亡。都有其他继承人,辈份不同的,推定长辈先死亡;辈份相同的,推定同时死亡,相互不发生继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 【遗产的定义】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 【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条 【继承的接受和放弃】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六十日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 【继承权的丧失和恢复】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

(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

(三)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

(四)伪造、篡改、隐匿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

(五)以欺诈、胁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碍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者撤回遗嘱,情节严重。

继承人有前款第三项至第五项行为,确有悔改表现,被继承人表示宽恕或者事后在遗嘱中将其列为继承人的,该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

受遗赠人有本条第一款规定行为的,丧失受遗赠权。

二、立遗嘱的方式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条 【自书遗嘱】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条 【代书遗嘱】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人签名,注明年、月、日。

第一千一百三十六条 【打印遗嘱】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条 【录音录像遗嘱】以录音录像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录音录像中记录其姓名或者肖像,以及年、月、日。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条 【口头遗嘱】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消除后,遗嘱人能够以书面或者录音录像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第一千一百三十九条 【公证遗嘱】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构办理。

第一千一百四十条 【遗嘱见证人资格的限制性规定】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其他不具有见证能力的人;

(二)继承人、受遗赠人;

(三)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其实关于遗产继承方面的法律制度是很详细的,比如法定继承人之间对遗产的分割比例有争执,如果起诉处理,人民法院通常会照顾到生活比较困难的继承人,还有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继承人。

2021民法典继承编讲什么?

《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实施。作为中国第一部民法典的第六编,《继承篇》还修改了旧法《继承法》的相关内容,继承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最大的亮点是尊重被继承人的意愿,完善遗嘱的形式,公证遗嘱不再具有优先权。只要被继承人的遗嘱内容真实,是其真实意愿的表达,且遗嘱在外观和形式上符合法律要求,就可以按照遗嘱处理遗产。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情况。

第一,规定了遗产范围的界定。

以前主要使用枚举公式,但这次使用了广义公式。枚举法需要逐一确定哪些财产是遗产。一般来说,自然人死后留下的所有合法财产都是遗产,而且很容易确定哪些是遗产。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

第二,完善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原因;

继承编草案将欺诈胁迫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撤回遗嘱,情节严重的,也视为丧失继承权的原因。

第三,扩大法定继承人有一定进展。

《民法典》继承编草案规定,兄弟姐妹的子女,可以代位继承应当继承的遗产

2021民法典农村宅基地继承?

《民法典》第三百六十二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百六十三条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的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

《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

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根据以上条款可知,农村宅基地归“村集体”所有,视不同情况由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或者乡镇一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不是某户农民的私有财产。

故此,农村宅基地是不能被单独继承的,但是地上的房屋可依据《民法典》有关规定合法继承。

而自然资源部等在答复中明确: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由城镇户籍的子女继承并办理不动产登记。

根据《民法典》规定,被继承人的房屋作为其遗产由继承人继承,按照房地一体原则,继承人继承取得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不能被单独继承。

《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明确规定,非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含城镇居民),因继承房屋占用宅基地的,可按相关规定办理确权登记,在不动产登记簿及证书附记栏注记“该权利人为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原成员住宅的合法继承人”。

简言之,城镇户籍的子女,只有在继承宅基地上房屋所有权的情况下,才能继承宅基地使用权并办理登记。在自然资源部等的答复中,“房地一体”原则和对农民子女房屋物权的保障被强化,但事实上并未提出太新的观点。

文章图片2

二、农村宅基地上房屋不适用遗赠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此条法律规定了遗赠制度。

简单的说,就是被继承人可以采用订立遗嘱的方式,把自己的合法财产赠予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城镇户籍子女有权继承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那么城镇户籍的非亲属关系的其他人是否能通过遗赠先取得宅基地上房屋所有权,继而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呢?答案应当是不能。

虽然宅基地上的房屋可以继承,但这只是对于基于血缘、亲属关系而对宅基地上房屋流转的特殊认可,并不当然认为没有亲属身份关系的人可以依照遗赠继承。

因为宅基地使用权的基础是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农民生产生活,而建造的房屋也是为了保障农民户有所居。

因此为了保障农村土地资源,不具有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非亲属,是不能通过遗赠的方式取得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

2021民法典第236条规定?

“民法典第236条规定,妨害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也就是说,三娃必须把房子还回来。”检察官公布了正确答案,乡亲们“如梦初醒”。

这个场景是今年6月重庆市荣昌区检察院检察三部检察官在该区铜鼓镇刘骥村开展“解读民法典,宣讲到乡村”活动的一幕。一传十,十传百,听说民法典讲得好、很实用,周围镇村纷纷联系上检察官预约了接下来的“普法档期”。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海报

上一篇 民法典的重点内容,民法典重要的几条?
下一篇 民法典重点摘录,民法典内容文字简短清晰?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民法典解读完整版2021,2021民法典第235条解读?

2021民法典第235条解读?《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五条是物权编的其中一条,规定的内容是权利人的返还原物请求权。具体来说:享有这一权利的人应当是物权人,被请求方则是无权占有...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