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4人彘案件的信息
人彘为什么还能活着:史上著名的人彘事件
因为有专业的行刑人员来进行止血,或者喂犯人一种毒性麻药,但是存活率还是十分低的,如果能活下来,就会被装在一个酒瓮中,安排人照料,但是过不了多久还是会死的。
人彘就是把人变成猪的一种恐怖酷刑,是西汉吕雉创造出来的刑罚,行刑者要先把犯人的四肢砍下来,然后再把眼睛挖出,再将铜水灌入犯人耳朵,最后用一种毒药将喉咙给毒哑,并割掉舌头,据说这还是最简单的人彘刑罚,甚至还有割鼻子、剃头发、眉毛,然后抹一种药,破坏毛囊。
扩展资料:
戚夫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残害成人彘的后宫女子,吕雉所开创的如此残酷的刑罚,在后来被很多狠毒的人效仿,其实戚夫人最终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还是因为后宫争宠失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皇帝的后宫是非就多,女子之间争风吃醋,勾心斗角更是常态。
曾经戚夫人也因为年轻貌美,能歌善舞而深得刘邦的喜爱,曾是刘邦宠爱的女子,后来戚夫人更是为刘邦诞下一个儿子,这对于年过半百的刘邦来说,老来得子是十分的难得的,后来刘邦和戚夫人的儿子取名刘如意,而当时吕后的儿子刘盈早已被立为太子。
刘如意的出现,让刘盈的太子之位变得岌岌可危。再加上戚夫人经常在刘邦耳边煽风点火,刘邦早已有了废掉太子的心思。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原本就对戚夫人不满的吕后更加的憎恨,最后刘邦还没有如愿废掉太子自己就先走了,而戚夫人母子二人则变成了别人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刘盈即位之后,吕太后大权在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剁了戚夫人的手和脚,并且刺瞎了双眼,让戚夫人再也发不出声音来,然后把这样变成了人彘的戚夫人放到酒瓮中,丢到了厕所里面 ,任其自生自灭,戚夫人在变成人彘之后在厕所里屈辱的爬了三天后才死掉的。
“人彘”事件,是因为吕雉狠毒、戚姬作死还是刘邦的寡情薄幸?
“美人成人彘”是非常著名的 历史 事件,也因此让大家见识到吕雉的狠毒。能够如此有创造性的行残忍之事,吕雉自然不是善类,可是一个女人,为何会变得如此阴狠毒辣?难道她真的天性如此?
每个人心中其实都藏着一个魔鬼,当遇到不可抗拒的外力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时,魔鬼就会被释放,吕雉就是如此。
将她变成魔鬼的不仅仅是她自己,在这点上,丈夫刘邦和人彘事件的受害者戚夫人同样功不可没。
凡事自有因果,吕雉日积月累的怨气集中爆发,从而促成了惨无人道的人彘事件。
起初,刘邦还叫刘季,刘季连个正经名字都算不上,和刘老幺意思差不多,他不耕田,不种地,因此还被刘太公痛骂,说他不如哥哥刘仲(刘邦称帝后还拿这件事揶揄过他爹)。
刘邦最大的爱好就是喝酒和吹牛比,不过也因此处下了不少朋友,使的他在当地人缘很好,混了个“泗水亭长”。
或许是吕公独具慧眼,或许是老眼昏花,多少青年才俊都入不了他的眼,偏偏一眼看中了刘邦,要知道,那时候的刘邦已经四十多岁了,而吕雉还是个不到二十的大家闺秀。
吕雉没有抱怨过,他一心一意的操持着这个“穷”家,任劳任怨,刘邦也很得意,“一树梨花压海棠”,任谁都高兴。
后来,刘邦带人赶去服役,误了时辰,因为害怕率人进了大山藏匿,老刘家因此倒了霉,一家人动不动就被审讯,甚至投入大牢,而吕雉既要照顾一双子女,又要照顾年迈的公公,却依旧任劳任怨,她对刘邦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信任,觉得丈夫在做大事。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刘邦正式插旗造反,成了“沛公”。
不久后,天下大乱,狼烟四起,刘邦夹缝中求生,混得顺风顺水,取得了一定的权势地位,当吕雉满怀憧憬的见到丈夫,准备享受属于她的荣华富贵时,发现刘邦的身边出现了一个比她年轻、美艳、乖巧的女人——戚姬。从刘邦的宠爱程度上看,如果不是吕雉拥有足够的资历和在功勋属下中有很高的威望,恐怕连王妃都要被抢去了。
不过这也算了,哪个成功的男人身边不是美女成群?吕雉虽然心有芥蒂,却也不至于为了这个想不开,事情的转折出现在楚汉战争的睢水之战时。
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得以出川,接连大胜,于是有些飘飘然,过高的估算了自己的能力,亲率五十六万联军大战项羽,结果被项羽的三万人马杀得人仰马翻,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睢水为之不流。
刘邦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坐在夏侯婴赶的车上逃命,为了加快速度,竟然几次将同车的亲生儿女推下车,如果不是夏侯婴多次将两个孩子救回,恐怕他们早就死于乱军之中了。
项羽顺利击败刘邦,并抓获了其部分家眷,其中就包括刘邦的父亲和吕雉,为了逼刘邦就范,项羽命人在阵前架起大锅,称刘邦若不降,则将他满门烹杀。刘邦悠然自得,说出了那句被人诟病的名言——分我杯羹。
关于这点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刘邦本性如此,自不必说。另一种是刘邦这样说是为了激项羽,保全全家。因为他还有说我们是兄弟,杀我父亲相当于杀你自己父亲,气得项羽破口大骂。
无论真相怎样,在当时情况下,吕雉的生死只在项羽的一念之间,一心盼望丈夫能救自己的吕雉来说,这番话无疑是一盆浇在头上的凉水。我想,作为一个含辛茹苦的女人,在那一刻,心怕是真的死了,剩下的不过是单纯的王与王后而已。
最终,刘邦击败了项羽,楚霸王乌江自刎,汉高祖一统天下,于是,更多的问题在刘邦和吕雉之间展开了。
刘邦不喜欢与吕雉所生的太子刘盈,觉得刘盈性格懦弱,毫无自己的风范,但刘盈是自己与吕雉所生的嫡长子,在朝中颇有声望,同时深得功勋大臣的拥护,若非如此,刘盈恐怕也不可能坐上太子之位。
与刘盈的对比之下,加上爱屋及乌,刘邦对自己与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极为看中,多次说这孩子像自己,加上戚姬娇滴滴的枕边风,于是刘邦有了废立的打算。
戚夫人没有什么背景,所倚仗的不过是刘邦的宠爱,她明目张胆的鼓动刘邦另立太子等于向吕雉宣战,实际并不明智,当然,如果她有薄姬那样的智慧,也不会落得那样惨淡的收场。
刘盈有满朝文武,特别是军功大臣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大将樊哙还是吕雉的妹夫,再加上在那个背景下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即便太子有些小差错,也不会轻易被废,更何况刘盈仁德贤明,所以大臣群起反对,反而激起了刘邦的倔脾气,戚姬感觉有机可乘,于是变本加厉的哭诉,弄得刘邦怜惜不已,心头小鹿乱撞(楚楚可怜的女人很容易激起雄性的原始欲望),于是废太子之心更盛。
吕雉深感不安,他知道刘邦的性格和地位,如果真的铁了心,自己和那些大臣根本无法改变他的想法,于是“逼”张良献计,请出商山四来皓辅佐太子,整日陪伴左右。
刘邦见了,知道太子羽翼已丰,无可奈何(不过我觉得这里有些问题,以刘邦混不吝的性格,即便商山四皓再如何有威望,也不至于让刘邦望而却步)。为了保全戚姬母子,刘邦想了几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首先命刘如意返回封地,终身不得进京;其次,命忠直的大臣周昌为赵国相,名为辅佐,实为保护;最后,更是在弥留之际,令陈平与周勃带着奉旨斩杀自己昔日挚友,功勋大将——樊哙(樊哙与刘邦是连襟,娶了吕雉的妹妹)。
陈平奉旨出城,在路上听闻刘邦驾崩,他与周勃经过商议,并未执行刘邦的圣旨,而是回京见吕雉,同时陈述己功,吕雉大喜,之后对陈平、周勃十分恩待。
这里或许有陈平、周勃二人识时务,知刘邦死后,大权尽归吕雉,故而明哲保身,但是从后来他们在吕雉死后清除吕氏宗族来看,也未尝没有隐忍以待时机的成分。
说回正题,大权在握的吕雉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也可以好好和戚姬清算一下旧账了。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吕雉并没有狂风暴雨般的对付戚姬,只是将戚夫人剃光了头,扔到冷宫舀米,对于此时的吕雉来说,这样的“报复”实在太轻,也太让人意外了。
这里面或许有朝局还不安稳的成分在,也有可能是吕雉像想猫捉老鼠一样,体验一下支配别人命运的快感,无论怎样都好,总之吕雉还没有正式出手,戚姬再一次愚蠢的主动撞上了枪口。
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想着在远处为王的儿子,心中不甘的戚姬,很愚蠢的做了一首诗,每日哼唱:
刘邦辛辛苦苦把刘如意送走,为的就是保儿子的周全,偏偏却被戚姬这个蠢女人给搞砸了,真的很难想象,格局和智商只有这种程度的戚夫人,是谁给了她当初和吕雉叫板的勇气。
刘如意不可能会得到这样的消息,但吕雉很快知道了,于是,血雨腥风般的秋后算账,开始了……
吕雉先下诏将周昌宣回京师,之后又令刘如意进京朝贺,伺机暗杀,就这样轻易化解了刘邦的遗计。刘盈不仅不像刘邦,也不像吕雉,知道母后心思的他与弟弟刘如意形影不离,实施保护,因为无论如何,吕雉也不会当着儿子的面杀人。
但凡事总有疏漏,刘如意年幼,好睡个懒觉,而刘盈很喜欢狩猎,他心疼弟弟,想让他多休息,于是自己带人去打猎,可是回来时,刘如意已经毒发身亡,吕后抓住了这少的可怜的时间差,毒死了刘如意。
人心中的有扇门,里面装着恶鬼,一旦打开就如同开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杀死刘如意后,吕雉终于对戚姬下手,她派人将戚夫人剜目、割舌、灌耳、毒哑、砍掉四只,扔进厕所,此时,生命力顽强的戚姬还未死去,身体在粪坑中扭动抽搐。吕雉为了满足此时心中的变态欲望,邀请了皇帝和大臣来观看自己的“杰作”,当刘盈得知,厕所中这个怪物就是当初那个美艳的戚夫人时,吓得手脚冰凉,嚎啕大哭,至此浑浑噩噩,少理朝政,几年后病故。文武百官也是掩面而泣,战战兢兢,只有吕雉放声大笑——是的,她多年的怨气在这一瞬间终于释放出来了。
吕雉的狠辣是不可否认的,戚夫人凄惨的结局也确实让人不寒而栗,但是,今日果,前日因,落到这步田地,和她与刘邦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最终上位的是戚夫人,吕雉母子的结局会如何呢?人,总是要多行善事,而不是一直指望着别人以德报怨。
正所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一、人彘事件暴露了刘邦的老伴吕雉是何其心狠手黑的一个女人!
刘邦在战乱中,逃难遇到的戚姬,而且当晚就在老丈人的撮合下和戚姬入了洞房,结下了一世姻缘。按理说戚姬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之女,能成为刘邦这样的大人物心爱的女人,可以说是一生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戚姬在宫廷生活的熏染中,有了更大的野心。她很争气,给刘邦生了一位儿子,名叫刘如意。吕雉呢,作为刘备的原配夫人,也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刘盈。作为原配夫人,吕雉的儿子——刘盈理应成为将来接替刘邦基业的皇太子。但是,戚姬明白自己的儿子也可以争一争太子之位,只有自己的儿子成了一国之君,自己才能永享富贵。戚姬为了促成儿子刘如意成为太子,没少在刘邦耳边吹枕头风,甚至还上演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苦肉计,但是刘邦最终也没能给戚姬一个明确的答复。因为吕雉问计与张良,张良让吕雉请出了商山四皓,刘邦认为连自己都很难请出山的商山四皓都辅佐刘盈了,可见刘盈的实力有多强大了。所以无论戚姬再怎么纠缠,刘邦也没答应戚姬让刘如意做太子。
史书上说,晚年的刘邦对戚姬还是深爱有加,恋恋不舍,如胶似漆,他不是不想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但是就是没有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其实刘邦完全可以和自己的心腹大臣张良,陈平、周勃商量出一个保护戚姬的方法,但是久病缠身的刘邦弥留之际只是哭哭啼啼,唉声叹气。
刘邦死后,吕雉的儿子顺利登基帝位,为了报复戚姬夺夫之爱,为了报复戚姬阴谋篡夺她儿子皇太子的企图,吕雉下令将戚姬砍去四肢,双眼挖掉,双耳失聪,舌头割掉做成了人彘。戚姬的儿子刘如意也被吕雉毒死了,母女二人死的相当悲惨。
典型的小三上位被原配反杀的案例。3人谁也脱离不了关系。
在沛县,刘邦是个一贫如洗的小人物,整天无所事事。它与吕后结婚的时候,是赖蛤蟆吃了天鹅肉,一个大家闺秀就因为老爹看着刘邦顺眼就嫁了过去。当刘邦起义时,吕雉也是在背后一直支持刘邦,如果说每个成功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女人的话,那么 吕雉无疑是刘邦背后那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戚姬是一位年轻貌美、不畏兵威的女子,曾搭救过刘邦 。公元前205年农历四月,项羽率轻骑突袭彭城,汉军溃败,楚军追至灵璧东睢水上,刘邦只身沿睢水东北而逃,逃至今梁集境内,躲进一眼枯井中藏身,被附近村中的戚氏父女救起。为躲避楚军搜捕,戚父将刘邦留住三天,并以戚女相许。当时吕后在为刘邦坐牢。
戚夫人是刘邦在吕雉身陷项羽大牢期间结识的一个美人,年轻、漂亮。
夫人在汉初嫔妃等级里属于第二级,列在皇后之后,相当于后来的西宫娘娘。
吕雉回到刘邦身边的时候已经40出头了,并且因为常年劳作再加上牢狱生活的摧残,往日的花容月貌已不复存在(当然了,也可能压根儿也没存在过)。
虽然吕雉为刘邦吃了那么多,但她在刘邦心中的位置早已被戚夫人占去,吕雉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再大度的女人遇到这种情况也难免会心生怨恨(何况吕雉并不大度),无论对负心郎还是对他的新欢。
戚夫人利用刘邦对她宠爱,央求刘邦立他的儿子为太子,刘邦答应了。虽然刘邦主要是因为讨厌刘盈的怯懦,喜欢刘如意有乃父之风。但是对吕雉来讲她把戚夫人恨到了骨头里。
刘邦过世后,刘盈顺利登基。为消除怨恨,保证子承父业 戚夫人不仅是自己的情敌,而且是自己的政敌 吕雉对戚夫人的母子进行了疯狂的报复。
他把戚夫人打进了“永巷”(宫中监狱),并下令把刘如意召进宫中。
刘盈比较和蔼,担心母后不利于刘如意,便把刘如意接进自己的宫里照料。吕雉虽然怨恨儿子缺乏阶级斗争的这根弦,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儿子的面子。
此时将歌之戚夫人日日哀歌,激怒吕雉。,觉得留着戚夫人母子永远是个祸患。在儿子外出狩猎时,她对刘如意下毒,然后下令将戚夫人的手、脚断了,弄瞎了,弄哑了,弄聋了。做成了人彘。
司马迁《史记》中吕后制造的“人彘”事件是怎样的?
吕雉,因制造了史上最恐怖的人彘事件,让人们不寒而粟。她始终是中国历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位重要女性,为人果断凌厉、心狠手辣!
吕雉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吕雉儿子刘盈是太子,女儿被封为鲁元公主。刘盈天性善良柔弱,毫无果断力,这让刘邦很不喜欢。
刘邦晚年非常宠爱定陶人戚姬,也是爱乌及屋,喜欢戚姬的儿子刘如意,而且刘邦还有意废掉太子刘盈,而改立刘如意。
戚姬年轻又受宠,便常随刘邦到关东,也常在刘邦面前哭泣立刘如意为太子的事。后来因大臣们反对,易储一事不了了之。
十二年四月,汉高祖刘邦逝世,太子刘盈承袭尊号做了皇帝,史称汉惠帝。吕雉做了皇太后,因惠帝羸弱,由吕雉把控朝政。
此时的吕雉,可畏权势熏天,刘邦在世时,她尚且动不了戚姬母子,待刘邦一去世,吕雉就觉得自己报仇的机会来了。
吕雉把戚姬关进永巷牢房,然后派人去召刘如意,但去过几次都被刘如意丞相识破而未能召到,吕雉大怒,将其丞相召至长安。
刘盈恐母亲加害于刘如意,故亲自将刘如意带进宫来,并时刻形影相随,让吕雉没有机会加害。实际上刘盈的做法倒是害了刘如意。
有一次,刘盈出去狩猎,但刘如意还未睡醒,因此独处出去狩猎,待他回来时,刘如意已被吕雉用毒酒毒死了,千算万算还是大意了。
而此后的吕雉更为疯狂,她痛恨之前的戚姬不仅受宠,还妄想让刘如意做上太子之位,他认为他们母子太可恨了,总是幻想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吕雉叫人砍去戚夫人的手足,挖去她的双眼,熏聋她的耳朵,灌她喝下哑药,再把她丢到猪圈里,做成“人彘”,想想真心惊胆寒。
后来,吕雉叫人召刘盈去观看人彘,刘盈很惊奇,问那是什么东西,当被告知是戚夫人时,当场昏死过去。
刘盈醒来后仍然大哭,他不知道自己的母亲竟然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他为吕雉感到痛心和罪孽深重!
经过那次事件后,刘盈破罐子破摔,整日饮酒作乐,完全不理政事,本就身体羸弱,更因此病倒,不久便去世了。吕雉一下就害死了3个人,确实让人恐惧。
“吕太后的故事”出自《史记》,《史记》是太史公司马迁花了14年时间所撰写的巨著,是中国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的是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3000多年的历史,横跨较大,它还被一代文学巨匠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人彘”事件是真的吗?
《吕太后本纪》对吕雉做姑娘时的情况没什么记载。第一句“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其中“微时妃”值得细品。
“微时”,贫微时,是指刘邦在还没发达时就娶了吕雉,也就是所谓的“糟糠之妻”,这样写为吕太后的一生先作了正面铺垫,暗示出吕太后当初的“低嫁”,那时刘邦一文不名还不如吕雉呢,刘邦后来发达了凭什么不该厚待吕后?他死前把皇权托付给吕太后看管更正当合理,如果交给别的妃子,众人不会心服。
“妃”,这里用了一个“妃”字,没用“妻”或“妾”,是有含意的。
有的资料直接译成“配偶”还行,若说“妃”就是“正妻”,吕雉是明媒正娶过去的,我觉得这个值得一说。他们忽略了刘邦第一个老婆的存在,把刘邦第一个老婆曹氏当成“情人”“玩物”一般的存在,这种看法明显是贬曹尊吕,吕后可以这么认为,当时的历史只能这么写,后来的史学家们不应该就这么接受。
(吕后)
“微时妃”的秘密就在这里,它既承认吕后是刘邦的正式配偶,又暗示出吕雉出嫁时“妃”的地位,前面确实已有一个大老婆,大老婆还生了长子刘肥。历史把那个大老婆曹氏称为刘邦在外野合的情妇,焉知不是那时官方遵从吕后意思的结果?
“微时”,贫微到什么程度?吕后作为“微时妃”捱过了怎样艰苦的生活?这都没有写。
可能司马迁就只想把笔墨都花在“吕太后”上,所以没怎么写“吕后”和“吕雉”的生活经历。但是说实话,即使刘邦还没发迹时,经常东玩西逛、东逃西战不在家,吕后的身边还有刘邦的父、兄、弟、曹氏、审食其等人,她应该不会经常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且不说刘邦是个基层老干部,交游甚广,强于普通平民,吕后的娘家也有一定经济实力。
所以这“微时”,不过是用来渲染吕太后年轻时的“苦难史”而已,可以作为人生资本讲给刘邦其他的小老婆、儿孙们听。不过在刘邦逃离家乡决心起义反秦之后,吕后经常担惊受怕倒是真的,特别是,他们刘家几个被项羽抢在刘邦先里抓去成为俘虏的那两、三年里。也正是因为那三年的共患难,吕太后后来对曹氏、审食其等人都比较好,还多次放过了刘肥、刘章父子,没有下定狠心加害,这其中我相信吕太后还是有真亲情存在的,并不总是那么狠毒无情。
还有,第一句里都没提吕太后、惠帝、鲁元公主的名字,对于编史来说,讳字不写出来,应该是不太好的作法,以至于现在还有人为“吕雉”的名字而争论。比如《三国志》开篇第一句“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这样写就比较好,史就是史,有些基本原则要考虑到,坚持住。最近海南判了一个黑老大黄某死刑,他称霸当地30年,他的名字成为当地百姓口中的禁忌,我由是觉得,古代与政治强权有关的“讳名”文化里其实包含黑社会的性质,应该是反文明的。
“雉”是“野鸡”的意思,这个名字被现在人叫坏了,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如同现在人还取名“鹰”“虎”“鸽”一样。孔子还曾羡慕山间的野鸡呢,“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借野鸡叹息自己怀才不遇,吕雉的名字可能源出此处。
然后是吕后保太子,诛功臣,初封诸吕,这些都是刘邦在世时默许她干的事。这保、诛、封三件事,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为伤病缠身的刘邦死后作准备,能让吕后帮助太子安稳执政。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这句介绍了吕后的家庭关系。自刘邦离开家乡,又有了戚夫人等女人后,吕后和刘邦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正是通过“常留守”“益疏”等这些背景,她才有了独当一面不断磨炼的经历。吕后暗中以丈夫为人生导师,不断学习实践,进而杀伐决断,打下治国才能的基础。等到刘邦一死,她驾轻就熟,从容登上大汉王朝的舞台中央。
(刘邦与戚夫人)
赖刘邦之宠,刘邦在时,吕后没敢动戚夫人,刘邦一死,吕后第一个要拔掉这颗“眼中钉”。这是《吕太后本纪》中的记载。
《吕太后本纪》中对“人彘”事件的描写惨绝人寰,恐怕连妲己都自愧不如,吕太后此时完全是一个变态的虐杀狂形象。那种惨状,反噬到吕太后自己身上,把她唯一的儿子惠帝也给整死了。
但历史至今,不是没有人对这段惨案提出过疑问,吕太后真的有那么狠毒,干出过这件事吗?这件事里里外外值得探讨一下它的真实性。如果我们只是沉浸在事件的悲惨感受中,而不能站出来以一个冷静思考者的心态去明晰判断这件事情,就很可能被历史中屡见不鲜的谎言给成功蒙蔽。
首先,我们来看司马迁是怎么知道“人彘”这件事的。
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当年,吕后即杀赵如意和戚夫人,后执掌皇权15年,于公元前180年死去。15年,那差不多是一代人的时间了。然后是文、景、武帝时代。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公元前104年他开始编写《史记》,这时离吕太后死去已经76年了。
76年,对于那时的社会记忆是个什么概念?我想每个人都能大概揣摩一下,如果当时没有准确记载下来,或由健在长者本人口述自己的经历,很难完全相信76年前传说下来的事情还会有多少是真的。
然而76年后司马迁是如何得知人彘事件的呢?
那时官方是绝无可能存有这方面记载的,光吕太后掌权那15年完全有充足时间洗白对她不利的官方记载,包括能被发现的民间记载,假使那时存在过对她不利的记载。据王立群老师讲,司马迁是通过京城好友的口述听来的,而那个好友是听自地方官员几代口述传下来的。这就大概率会涉及到“以讹传讹”的嫌疑。这是第一层疑问。
再来看“人彘”惨案本身的嫌疑。“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戚夫人被斩断双手双足,挖去眼晴,毒哑弄聋,还能“居数日”,活上好几天,这可能吗?就是用生石灰封堵戚夫人的手、足、眼的大切口也封不住血液外流啊,她也活不了一天,更别说数日,这在现代都是很难办到的事。这是第二层疑问,人彘可能有假。
再来谈谈制造这个惨案的主角吕太后。吕太后的作案动机是什么?泄恨吗?可这时刘邦刚死,她刚登上太后之位,她的首要任务是笼络人心、稳住政权才对,戚夫人即使是她的心头之患,也不是当务之急。假若吕后真的一上台就制造人彘惨案,那朝中大臣怎么会乖乖听命于她15年?害怕、恐惧吗?他们至少会将这件事私下记载下来吧,而不是由地方官员几代口述传进都城。吕太后若真的具有这样强烈的分裂型人格,又怎么可能对百姓继续实行无为而治的仁政,让天下恢复安定?
所以吕太后的人彘惨案,其实就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差不多,只怪他们死后政权一变,敢为他们歌功颂德的人没了,进行编造攻击的人多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之时常有之恶习,“没有一个末代帝王不是坏东西”。
关于惠帝之死,也很奇怪。刘盈自小看过的杀人场面还少吗,为何看到人彘就心智大受影响?
(刘盈)
意志消沉可以作为他沉迷于酒色的借口吗?
人彘事件后一年多他才病死,那时人彘阴影真的对他还有影响吗?
还是他本来就是因为死于酒色?
知子莫若父,他原本就是刘邦口中所说“不类我”的“不肖子”吧?
司马迁说“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如意类我”,这其中意思是很奇怪的,刘邦难道会认为自己不仁吗?“仁弱”的意思很可能就是“弱仁”,即不是很仁良。我怀疑这才是刘邦不喜欢刘盈的真正原因,他早已料到刘盈不会有好结果。
刘盈年纪轻轻,20岁前就无底限的同宫女们生了很多儿子,女儿且不说,这和那个被霍光废掉的刘贺有什么区别?可见刘盈沉迷于酒色应该是他的本性,是吕太后一惯溺爱的结果,而不是受到“人彘”事件的影响才会这样。
戚夫人和薄夫人,在吕太后面前命运迥异,令人感叹。戚夫人仗着刘邦宠爱,就忘了用脑子,一哭二闹去争太子位,让吕后早已坚定杀心,结果母子同死。薄夫人出身不好,不得刘邦宠幸,只能低头做人,反而得到吕太后同情,把她送到边郡和儿子刘恒团聚,后来竟然贵为天下太后。薄氏和曹氏是难得的受到吕太后善待的刘邦的两位妃子。
吕后求“盈”则亏,戚夫人求“如意”则不如意,这也是天命使之吧。她们包括戚夫人验证了一个大道理:争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