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题)
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
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1】
摘 要:公共政策学是一们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差。
对公共政策案例教学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公共政策案例创建原则的原则,总结了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方法,并针对目前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能力培养
本文结合笔者案例教学实践,对公共政策的案例教学进行分析,以此抛砖引玉。
1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理论分析
1.1 公共政策案例的界定
案例是一种将真实生活引入学习之中的方式,“模仿真实生活中的职业情境”,创作“剧情说明书”用来做详细的检查、分析和解释,可以帮助学习者像从业人员那样进行思考和行动。
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公共政策案例是基于鲜活的公共政策活动,将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案例,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促进公共政策学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1.2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功能分析
(1)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将灌输式学习转变为启发式学习,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能够将理论知识通过具体形象的案例使学生吸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公共政策理念,比传统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效果好得多。
(2)适应公共政策学科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融汇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学科知识,又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学生对政策术语和范畴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较困难。
通过对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能够加深对政策术语、范畴及其他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消化所学知识,能够以简易而又抽象的形式储存于大脑的记忆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公共政策技能和应用能力。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通过创设政策情景对公共政策进行模拟分析,能够增长学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多方面的公共政策操作性技能,同时也能增进学生的政策信息收集与加工技能、政策管理技能等。
通过严格的“经验性练习”,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和职业分析师奠定基础。
(4)有利于转变学生思维模式,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更主动,它以个案分析为载体,通过富有针对性的理论阐述来影响学生的思维,最终为学生从感性为主的思维模式提升为以理性为主的思维素养创造了条件。
案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参与的互动式教学形式。
它突破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途径,能使学习者针对模拟情景主动参与进来,形成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其对于公共政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与实际部门工作者分享经验,把所学知识和理论“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
2 公共政策案例创建原则
案例的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应重视案例选编环节,精心设计。
选编案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原则
随着政府干预经济范围的扩大,公共政策活动繁杂,公共政策事件层出不穷,现代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公共政策事件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但是传媒中的事件,有些是虚假的'、不全面的,在选做案例时必须去伪存真,在案例编写时必须忠实于事件本身,不能夸大和扭曲事实。
同时,在选取案例时一定要关注社会现实,要尽可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尽量反映当代最新的公共政策理论、知识和方法。
2.2 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案例是为学生正确吸收理论知识服务的,因此案例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案例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选取的案例应与教学理论知识相吻合,要针对这些知识的重点、难点,避免无关材料的罗列。
2.3 本土化原则
尽管公共政策原理具有共性,但是各国在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及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各国公共政策具有个性。
在公共政策教学中可以参考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案例,但是案例选择的内容应具有中国特色,尽量反映我国公共政策的现实,反映公共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实际,最好选用一些发生在身边或者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有机联系起来,融入案例情景,产生共鸣,促其思考,掌握知识点,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3 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方法分析
3.1 案例讲析教学法
案例教学应该“讲”、“析”结合,而且以“析”为主.本方法是教师对政策理论和案例的阐释,对案例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说明课程内容,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必给学生过多提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能力,适时适当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注重课堂内容的开放性。
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注意适当的提示;当学生思维陷入误区时加以引导。
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结论进行评价和较正。
教师在讲解和评述案例时,不应当只停留在分析结果的给付,而更应当注重分析方法的讲解,注意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证明和证伪。
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直观认识,加深对公共政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方法应用时注意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案例导入期。
在课程教学的伊始,紧扣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置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案例例证分析环节。
这是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为了对公共政策知识点的释义、解疑、理解,引用有关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以求获得正确认识的方法。
它可以使公共政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高职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应用【2】
摘要:《公共政策》是高职学校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案例的讲解作为主线贯穿于《公共政策》课程教学始终,有着重要的意义。
案例教学也是实践教学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因此要提高案例教学水平,加强案例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共政策;案例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定位,学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这与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单一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等有很大不同。
案例教学方法在公共政策课堂的运用更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如何把内涵丰富的公共政策理念、规律、模式与方法通过案例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公共政策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一、公共政策引入案例教学的意义
在公共政策课程中引入案例,就是通过对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向人们提供一些分析技术、技巧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达到理解公共政策事实、掌握公共政策科学知识的目的。
如何把内涵丰富的公共政策理念、规律、模式与方法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公共政策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是公共政策学科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对增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化对一些理论问题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公共政策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公共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公共政策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又用于指导公共政策实践。
政策案例虽然不能说等同于政策实践,但政策案例作为古今中外政策智慧的一个缩影,既包含着丰富的政策理论知识,又提供着解决一系列政策问题的实践经验。
因而,通过政策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身临其境,进入“角色”,运用所学的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众所周知,公共政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总是难以尽如人意。
而且在教学中,又常常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因此,一些学生反映,公共政策听起来新鲜,想起来玄乎,做起来对不上号。
因此,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是提高公共政策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例的分析、判断、决策,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三)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沟通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求多种解决方案。
这样经过反复多次沉淀后,学生就会逐渐适应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而且在一个彼此沟通、协作的团体中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也远远大于一个人单独学习所具有的效果。
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主体,并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团队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大大增进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沟通能力。
二、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政策课程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要精心准备高质量的案例。
我们知道,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因此,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必须选择高质量的案例,充分考虑到案例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选取的案例要与教学理论知识相吻合,要针对这些知识的重点、难点选取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选取案例时一定要关注社会现实,要尽可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尽量反映世界最新的公共政策思想、技术和方法。
最后,选取案例时要注意案例本土化,应尽量反映我国公共政策的实践,反映公共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实际。
(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引导、启发者的角色。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需要教师有周密的组织。
案例最好能在上课前发给学生,先让他们自己阅读、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得出相对一致的意见。
相对于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说教身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从理论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人角色,进人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比照理论知识框架去思考和寻求答案。
特别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讨论阶段,教师更需要为整个案例研讨指导方向、控制节奏。
教师在此时的任务主要是维持课堂秩序、协调研讨气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研讨和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对政策问题解决的思考。
讨论完毕后,教师还要进行总结,对学生做出的各种答案进行归纳和综合,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评点。
(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
根据案例的类型和具体内容,宜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一是个案举例,个案举例的案例一般篇幅短小精悍、紧密结合授课内容,教师先采用讲授方法,将案例内容提供给学生,案例后提倡附思考题,让学生课堂讨论,然后思考答题。
教师在这一阶段,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更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影响学生讨论的正常进行。
二是运用小组讨论法,在案例课堂上可将案例分配给事先分好的5-6个小组,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分析的情况进行问题的回答。
这种方法不但能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雪明.政策科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宁骚.公共政策学案例精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江超庸.行政管理学案例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它们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基本掌握,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基本掌握、操作、模拟与优化.
有几类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们是图标、物理、符号和形象模型.
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5)政策资源.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为”,以能否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费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费用.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资源消耗分析,有许多因素不能用货币衡量.人、财、物、时间、信息都是资源.除此之外,权力、地位、名誉等,也可能是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往往是综合性评价,因为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
(7)政策效果.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体有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政策效果是无效的.
(8)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等.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构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政策信息原则上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政出多门,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问题.
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既有来自大众交流媒介的各种社会渠道,也有来自机关内部渠道.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
案例分析题:你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追求哪些基本的价值
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基本价值是理性,理性而又科学的决策是公共政策决定和政策合法化的基础和前提。美国政治学家p.狄辛曾描述了公共政策所追求的五种理性:技术理性、经济理性、法理理性、社会理性、实质理性。
按照理性的原则制定公共政策时,要求制定者重视“分析”的作用,占有充分的信息,重视数据和资料,建立数理模型,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以降低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同时,公正性也反映在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上。
合法性包括内容合法性和形式合法性。内容合法性指公共政策所做出的决定符合社会上多数人的利益,能被公众认可和接受,而不仅仅是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
形式合法性则指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并且是由特定的法定主体做出的,形式上的合法性也是公众认可和接受公共政策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没有公正性,也就无从谈起合法性,没有合法性,那当然就缺失公正性,公共政策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扩展资料:
公共政策的发展:
1、初创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是西方政策科学的初创时期。1951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和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正式出版,提出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标志着政策科学的诞生。而拉斯韦尔本人则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除了拉斯韦尔之外,这一时期对政策科学产生起到推动作用的学者有戴维·伊斯顿、查尔斯·E. 林德布洛姆、托马斯·R. 戴伊等。
2、形成时期
20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是西方政策科学的形成时期。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S. 库恩于1962年发表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起到了方法论的解放作用,推动了政策科学的迅速发展。
3、修正时期
形成时期的政策科学一如初创时期的政策分析实践,注重对于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而对于政策的内容则相对不太关心。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政策制定后的执行和评估,以及对公共政策的调整甚至终结,都受到了政策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公共政策学基本原理进行案例分析
、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1)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各项税收特别是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收入调节功能很强,是各国政府实施分配政策的主要工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成员在丧失劳动能力、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保障其生存需要。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内容。而这种制度保障应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与其所缴纳税的多少不完全对等;工资制度,政府公务人员和政府直接举办的公共事业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等工资性支出,由政府财政支出安排,其支出总额和支出标准,直接关系到这部分社员成员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全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工资制度构成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其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属转移性支出,其目的是为了执行政府政策的需要,对企业、个人的某些特定行为给予资金支持,以影响相关产品和劳务价格结构,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而政府财政补贴数额、补贴对象,则直接影响有关企业、个人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和份额。 (2)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是指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政府稳定经济职能,还意味着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属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可用经济增长率或增长额来表示。而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贫富差距缩小,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人们医疗教育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即经济的增长,最终要有利于人民福利水平的改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为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需要运用相应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主要有: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运用财政制度的自动调节功能,实现经济稳定与增长 (3)政府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国公共政策的案例有哪些?
案例:
一、由于供暖需求大幅增加,河北省天然气供应处于严重紧张状态;
二、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城区发生供暖迟到现象。问题出现后,河北省紧急实施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机制,及时启动天然气供应橙色预警;临汾市各级干部也加班加点攻克难关,全力做好供暖扫尾工作。
相关政府部门的及时应对、务实举措,回应了老百姓的民生关切,在冬日里传递了暖意。情况虽已好转,但在清洁取暖的大趋势下,天然气供应紧张、供暖不顺畅等问题,值得重视与反思。今年冬季,北方部分地区加快推进“煤改气”。
环保部划定的“禁煤区”,也迎来第一个冬天。天然气需求量短时间内激增,考验供给能力;取暖、燃烧设备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时间长、成本高,无法一蹴而就。两种因素相互叠加,导致部分家庭遭遇供暖困难。
扩展资料
现实中,公共政策往往难以一步到位,谋划决策需要多一些全局意识、问题意识、过程意识。公共政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以“煤改气”为例,政策上游对接我国乃至世界能源市场,下游的政策效果则事关居民取暖、企业生产、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可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制定决策切不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而需要进行全面、系统、多维度的分析研判,做好应急预案。
同时,落实公共政策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譬如,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历史过程,善用“巧劲”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资料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公共政策更有民生温度
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对某个实际案例进行较为详细分析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
扩展资料
公共政策的特征:
1、价值相关性。与政策的价值相联系的是其利益相关性,多数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对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价值的分配。
2、合法性。政策的合法性应该通过法定程序获得,这种法定程序可以通过立法机关通过,或者经过得到立法机关明确授权的有关部门的认容可。
3、权威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与其合法性紧密相关,而权威性又与强制力相联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